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考研 > 考研辅导 > 政治

2012年考研政治-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爱国运动

编辑:zhangf

2012-01-06

2012年考研政治-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爱国运动

【解题思路】

1.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

2.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3.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局限性;

4.爱国运动成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 端的原因。

5.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原因(专题6)

【答案要点】

1.(1)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即德先生( De- 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民主有两层涵义: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包括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及自由民主权利等内容;二是指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相对立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科学也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主要是指与封建迷信、蒙昧无知相对立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同时也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2)新文化运动在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的指引下,向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发起前所未有的猛烈攻击,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他们认为孔学所提倡的三纲五常是“奴隶的道德”,忠孝节义是“吃人的礼教”,要提倡民主和科学,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思想障碍,就必须对孔学进行批判。当然,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对丑学的批判是充满理性的,诚如李大钊所指出:“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孑L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 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寺制政治之灵魂也。”

2.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以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和与传统观念彻底决裂的激烈姿态,对封建专制主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迷信愚昧进行了无情地批判,唤醒了一代青年,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广大青年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它在社会上掀起的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从而为外国各种思想流派传人中国敞开了大门,激励着人们去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正是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中国涌现了一批青年革命民主主义者。其中的先进分子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和文化条件。

3.(1)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3)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坏就是绝对的坏,好就是绝对的好。这种形式主义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4.五四爱国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主要是:

(1)五四爱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在这场运动中,提出了“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样的口号。这表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了。

(2)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爱国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到运动中。特别是“六五”以后,中国工人阶级以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政治大罢工,显示了伟大的力量,表现出高度自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坚定性和彻底性,对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事实表明,五四爱国运动时期的中国工人阶级,已经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独立的政治力垦,开始走上领导中国革命的新阶段。

(3)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有力地打破了人们对于资本主义列强的幻想。一些人经过比较,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集合起来。在五四爱国运动中,那些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潮、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开始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他们发挥了某种先锋和桥梁的作用。而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这样,五四爱国运动就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4)五四爱国运动成为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五四爱国运动具备了上述新的历史特点,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相关推荐:

精品学习网频道考研

考研在线模拟考试

精品考研论坛

标签:政治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