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考研 > 考研辅导 > 综合辅导

考研成本:时间金钱你搭进去多少

编辑:jichanyucms

2013-03-25

考研已经越来越成为广大学子的选择之一,文章中介绍了一些考研各方面的必备知识点,希望培养大家的综合能力,大家学习参考,在来年顺利考入理想学府!

考研人数年年都在攀升,不断有职场人士加入考研大军,而部分刚刚本科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畏惧就业压力也纷纷选择了考研。无论你是身处职场或刚出校门,是否已经清楚了解了硕士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呢?

这些考生中,有些能够如愿以偿地圆硕士梦;有些可能落榜后不得不放弃;还有些可能会锲而不舍,下定决心再接再厉。不管结果如何,这个过程中必须花费大量人力物力。

先不说买资料、考研班的相关费用,复试前的住宿费、交通费也让许多寒门学子犯难。但这绝对不是考验的绝对成本,真正的宝贵价值很多人已经注意到——时间!时间所包含的机会成本大大超过了短期内的物质成本。其实,仔细计算一下时间与金钱成本,更容易让考研计划科学可行,也更能让考研目的明确,让考生信心十足。

一、金钱成本

资料费 培训费 转战费

一个不小心就要以万元计算

然而,不管是哪类考生,购买参考资料和参加相应的培训班都是不小的一笔开销。据杭州考研教育网学校桂淳校长介绍,从专业课领域看,各个招收研究生的学校都有指定的参考书。以法学、经济学为例,一般学校至少有20本专业课的参考书,像北大这类顶尖大学甚至达到50本。以每本30元,购买20本计算,仅专业课的参考书就要花费600元。另外,政治、英语和数学三门公共课需要的考试大纲、全真试题集以及1—2本复习参考书在书店都属于畅销书,每本售价都在50元以上,这笔开销达到了250元左右。

考生还会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班,随着考研难度的提升,这几年考研培训班也越来越火爆。培训班通常是公共课方向的,政治、数学、英语培训班的价格从200元—1000元不等。有的考生会选择1—2个薄弱的课程,有的则重点突击一门课。例如英语基础比较差的考生会连续报2—3个课程,从基础班到强化班,最后到冲刺班。平均下来,每位考生在培训班上的花费也在1000元以上。而要参加全国统考的更是要增加额外的培训费用,医学基础培训班的价格尽管较为“平易近人”,平均也需要500元左右;MBA联考方面的培训班价格则达到了几千元,甚至上万元。

报考外地高校的考生由于对院校了解不多,常常会抽空赶往目标院校听听该校组织的“考研串讲”。粗略计算一下,车旅费、食宿费、讲座费用也需要数百元。除了这些必须的开销外,还有一些隐性费用。例如想尽各种办法联络到专业课的导师,帮助分析招生和命题的思路。

一年 二年 三年

成本逐年递增

研究生的招生名额毕竟有限,因此,每年都会有不少考生落榜。而很多落榜生都会选择再接再厉,第一年考不上,第二年接着考。“我有一个同学连考了两年,第二年什么事都不干,就在学校旁边租个房子专心备考。”桂校长举了一个身边的实例,“现在很多高校周围都贴着招租和求租的消息,有的甚至写明了‘考研合租’。这些出租房每个月的租金在100—400元,以300元一个月计算,一年下来就要3000多元。从另一方面说,本科毕业后放弃一年的工作,以平均月工资1200元来算,也至少损失15000元。如果连续考2—3年,损失的年收入就更多。

学费、生活费

考上了开销仍然不少

考研在损失金钱的同时,也导致了时间的损失。在这个历练人生的最佳时期,考研一族的社会阅历没有增长,工作经验也没有积累。即便是最终考上了,所需要支付的费用也远没有到头。公费研究生虽然学费所需自己承担的并不多,但生活费仍然需要自己承担。除去所有的补贴,一般每个月还需要300—700元的额外开销。而自费研究生则要自己承担所有的费用,包括每年10000元左右的学费和每个月800元左右的生活费。

二、时间成本

莫等闲——避免时间“负”成本

关于考研的成本问题,许多人只是意识到了会花费时间和金钱,但却没有意识到成本是如何产生的。对于成功者来说,任何付出都是有道理可循的;但对于还没有打算付出的人来说,如何让未来收益最稳定最大化才是要仔细斟酌的。考研的时间成本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考前准备所用的时间,一部分是读研两到三年所需要的时间。

一个思路清晰,目的明确的考生,在战略上已经让成本有效。有些同学花了很多时间准备复习,但却仍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似乎时间成本为正,而收益为零。其实在考研准备的阶段,一部分人的时间成本是“负数”——考研的复习时间如果没有发挥有效意义,就成为了“负”资本,因为其中所包含的机会价值已经白白流逝。这点尤其是体现在那些想法游离,迟迟无法进入状态的“等闲考生”身上。跨考咨询专家通过对众多学生的分析概括了如下几个影响时间成本的因素:

第一,坚定性。临报考前,仍不能确定专业方向。所学校,可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品味偏好,或者雄心壮志,但是专业的选择却是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详细考虑。如果说本科阶段有太多限制条件和太多盲目因素影响报考,那么报读则是考生自主选择的结果。数学系同学考经济、金融专业,中文系同学考新闻传播专业,其目的性很明确。热门专业报考难度大,抛开想避免竞争或者求稳求保的各种想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特点和发展方向的专业,是面临职业选择的大四学生的自然要求。确定好专业倾向的同学,往往都比较早开始复习,在大三或者更早就对基础课进行预热,或者收集相关院校信息和导师资料。这些同学在今后的抗压、抗情绪波动的稳定性都超过犹豫不决的“等闲考生”,坚持到最后一刻依然稳定发挥的也是早早确定专业方向的同学。而随便报考的同学,大致也是最后缺考退缩的人——反正也是一时之选,那最后也就一时决定取消吧。

第二,计划性。“单项”冠军,却总有掣肘的弱项。研究生考试正越来越多地呈现“无差别”化的特点,至少在初试阶段,除了三大项国家统一命题,就连专业考试也推出了心理学、教育学、历史、计算机全国联考及金融联考等统一考试。这就大大推动了考研时间成本的“真实性”,也就是说,考生花费多少复习时间,就可能获得多少相应的回报。不管是对未来的研究生专业怀着多么大的兴趣,考研毕竟是一项理性的系统工程。要想取得好成绩,哪科都不能偏废。有人因为对高等数学抱有畏难情绪而选择纯文科专业英语又成了拦路虎;有人突然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沉迷于专业书籍中,却对英语、政治不管不问。这些都是非常不成熟的做法。真正想把考研的准备时间充分利用的同学,总是做到攻守平衡,不给考试留下任何失误机会。

第三,连贯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看到别人找工作就发慌的同学,这类人往往都是最先开始行动的,参考资料最先做,考研的各种信息也最先得知。但看到周围同学西装革履去面试,自己也坐不住了,把书本丢到一边又去弄简历找实习。等过段时间,又觉得还是继续上学最适合自己,把书找回来却已经生疏。归根结底还是没有找准方向,时间在摇摆不定中丧失了有效意义。

因此,专家建议最好在大三下学期就做好准备,到大四上学期开始前的暑假就能有明确的考与不考的决断。不排除有看一个月书就上一流名校的牛人,但大部分的同学都应尽量避免时间“负成本”的产生。

洞若观火明晰条理——如何让时间成本最小化

事例一:某女生北京某重点大学日语系本科毕业,报考复旦大学新闻系研究生,被调剂至该校一冷门专业。一年后放弃学籍申请日本某大学,赴日攻读法律硕士。

事例二:某男生浙江某工科院校自动化专业本科,报考人民大学金融学,面试未录取,被调剂至该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一年半后最终以缺乏兴趣为由申请中途退学。

如果以时间成本来计算这两位同学,他们所花费的只是本科时期准备考研的时间和一年的研究生时间。无法预见他们读完研之后的前景,但可以肯定他们的时间成本某种意义上没有转化为应有的收益。如何能让时间成本与收益之差最小化?还得在成本发生前有所警觉。

最小化战略一:认清专业形势,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这一条对那些依然迷茫以后从事哪行的同学,以及被调剂后是否选择接受相关条件的同学尤其适用。

一方面,专业有周期性。之前大红大紫的电子商务专业目前已经被许多学校从硕士生招生名录上剔除,换成了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或者干脆转划到软件学院。经济类专业的报考形势持续走高,但美国经济衰退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让这一年毕业的经管类学生尝到了寒冬滋味,而这也许仅仅是经管类人才市场疲软的开始。农业、林业、轻工等非常基础的行业人才需求却略有回升,在国家大力扩大内需的指导方针下,这类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人才肯定不会走软。如果报考的那一年新心仪的专业是香饽饽,毕业后却发现是明日黄花,心理落差无法弥补,经济期望值也缩水不少。

另一方面,哲学、历史、中文、经济学、教育学等基础学科需要提升教育层次。这些专业的主要面向高等院校、研究所、公务员等单位,都是非常重视学历层次的地方。从跨考的理解学员中调查,东南一带的高校,硕士生只能担任辅导员等行政工作,博士的分配都竞争激烈,因此想往这方面发展的同学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是必须的。技术层面上分析,保险公司的精算师助理最低要求数学系硕士,索尼中国上海研发中心的复试名单上鲜见本科生的名字。对于理工科的同学,想从事研发核心业务,学历也是敲门砖。但对于一些思维活跃,外向型的同学,成为职业经理人是目标,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等专业,花太多时间在学校反而会让自己脱离社会,书生气太重,与职业要求相距甚远。

最小化战略二:性格因素至上,态度决定一切。

想不想读研,可能大家都回答是。不过跨考咨询师就遇到很多两难选择的同学,比如:某非重点工科学校女生,化工专业,有保送资格直读本校本专业硕士,在工作与读研之间摇摆。就其具体情况分析,女生首先不大愿意读化工专业,其次觉得自己的母校档次还需要提高,再次对于今后化工专业毕业后的职业走向不清晰。但最后她还是接受了学校的OFFER,原因是——因为不想工作!相当一部分同学都是为了缓解眼前的压力而采取最省力的办法,读研是暂时的避风港,至少两三年时间不用为找工作发愁。岂不知,时间成本正在增长延伸,两三年后的回报如果不能与成本对应,从经济角度客观上来讲是得不偿失的。

还有的同学觉得读研非常失望,不满学校的学术水平,也没有动力去听讲座、找实习;或者觉得做实验占用太多的时间,自己沦为“老板”的廉价劳动力而心存忿忿。必须强调的一点,是不是适合做学问,是不是能够在研究生阶段保持饱满的热情持续求上进,自己的性格和态度是关键因素。论文难发,实验难做,但总是有超过90%的同学正常毕业。时间成本客观存在,就不要再附加额外的心理成本。

专家建议避免这一因素的重要方法是早做决断,如果有诸多不喜欢的因素,不如趁早转变局面;如果选择继续读,就要调整心态,利用好时间成本,以求得最大收益。

总结篇:花开花落笑看风云——平和心态看待时间金钱成本

既然产生了成本,就应该有相关收益,至于收益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没有明确的说法。以上几方面仅仅是从一般意义上考生的普遍想法出发,但也不排除有特别希望从事学术研究,抱定终身奉献学术的人才。不过认识到考研有时间成本,还必须有以下几点准备:

首先,付出了时间成本,不要给自己限定太明确的收益。是不是花了多少努力就应该上什么学校进什么专业?这一点大家都清楚没有任何保证可言。某同学从一地方师范学院考入北京某名牌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发现自己的英文水平和交流能力都远不如同届其他同学,当别人都在外企找实习或者做兼职老师的时候,自己没有相关的人际网只能看简历石沉大海。似乎这样的结果是和原本付出的时间成本所不匹配的。在我们看来,这只是研究生在读阶段时间成本的继续延伸。

其次,时间成本的计量很大程度上是根据自己的心理相互作用的,要学会自我排解。比如某同学报考浙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面试时被淘汰,调剂到浙江工业大学,不仅没有觉得失望,反而马上第一时间就开始准备注册造价师的考试。在他看来,本科时候没有时间准备职业考试,研究生阶段就必须有所觉悟——既然时间成本已经产生,之后任何阶段的弥补措施都是降低成本的大好机会。

再次,绝对不能过高估计时间成本。究竟付出多大努力得到什么样的收益,谁都无法定义。有的人在考研准备阶段,不是没有注意到时间成本而左顾右盼,而是过分压迫自己,拒绝一切与考研无关的事物。上文提到,其实申请出国的部分工作,申请奖学金等许多活动都可以在大四一年和考研准备一起进行,不要为了宏远的目标而成为“强迫症患者”。否则一但失败,失去了朋友和正常生活,时间成本将会被无限放大。

许多单位在进行人才筛选和职称评定时,都把最后取得的学历作为参考对象,这样来看跳出本科学校,或者更换专业方向的举措非常有必要。研究生除了能给予我们接触高深学问的机会,更多是给我们一次自我选择的机会,是确确实实自主决定未来的一次选择和拼搏。看清楚时间成本,良好心态对待时间成本,将更有利于帮我们收获明天,充满动力。

想了解更多资料,请点击 考研 考研辅导 综合辅

标签:综合辅导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