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2012考研政治:经典材料题及详解三十六

2011-01-07

摘要:

考研政治复习 中,对于材料分析题的解答,要运用原理分析材料时,要注意原理与材料的紧密结合,或运用反证法一定要把问题说全,说充分。有些试题有联系实际的要求,对此,一定要论述到位。

37? 根据材料分析我国宏观调控【材料1】

2003年,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中,出现了两个突出问题:一是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至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2003年的粮食产量4307亿公斤,比1998年的5123亿公斤减少了816亿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由1998年的412公斤下降到334公斤,达到1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粮食供求关系趋紧。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在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7%的基础上,2004年头2个月占全社会投资八成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猛增53%,超过了经济全面过热的1992年,钢铁投资的增幅更是飙升到202%。

投资膨胀造成煤电油运供应紧张,拉动了基础产品价格上涨;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引发了粮食及相关副食品价格攀升。两者相互作用,使通货膨胀率不断逼近5%的“警戒线”。

【材料2】

为了防止粮食大幅减产和投资需求膨胀造成经济大起大落,中央作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决策,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控速降温”的紧缩性宏观调控措施。在信贷手段的运用上,从源头上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控制货币信贷规模,加强和改善信贷管理,加强窗口指导;在投资手段的运用上,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严格市场准入;在价格杠杆的运用上,突出价格信号的引导和调节作用;在重要商品总量平衡上,加强物资储备调节和进出口调节;坚持依法行政,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材料3】

宏观调控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保持了超过9%的经济增长率;二是扭转了粮食生产连续下滑的趋势,粮食生产得到恢复性增长;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呈平稳回落态势,一些过热行业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抑制。四是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国家外汇储备大量增加;五是实现了将物价涨幅控制在4%以下的目标,避免了城乡居民难以承受的高通货膨胀;六是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就业和再就业不断扩大。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说明中央做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决策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2,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3)结合材料1、2、3,谈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意义。

【答案要点】

(1)这一轮宏观调控针对的是经济运行中一些不健康不稳定因素,着力解决经济生活中最突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粮食供求关系趋紧及物价总水平上涨压力增大的问题。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主要运用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注重发挥信贷、投资、价格等方面的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作用,在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着力提高宏观调控“有保有压”的灵活性,以避免经济增速回落幅度过大带来的问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它包括“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两个方面,两者内在统一,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内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

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有利于防止局部性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问题,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推进结构调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真正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积极调整发展思路,充分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