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编辑:sx_peip

2013-08-2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小编现将其整理如下:

电子和信息领域内的几乎所有重大技术进展都离不开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的突破。它的应用领域蕴含在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电磁场和微波技术也随着当代物理、数学、技术学科的不断进步而得到日新月异的发展。电磁场和微波技术学科研究的内容包括:电磁信号(包括高频、微波、毫米波、光波等)的产生、交换、传播、传输、发射、接收及散射等有关的理论和技术,信息(包括图像、语音、空间及传输媒体性能)的获取、处理及传输的理论和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建于1958年,1978年被批准硕士授予权,1998年被批准博士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目前,该学科有在职正教授4名、副教授6名、博士后4名、其他青年教师6名、博士研究生28名、硕士研究生55名。已毕业博士生25名,硕士生120名。开设有博士生专业课程6门,硕士生专业课8门,本科生专业课7门。本学科生源充足,毕业生供不应求,已具有相当办学规模。

  北航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拥有两个专业实验室,电磁工程实验室和电磁兼容实验室。其中,电磁工程实验室同时又是教育部“211”重点学科建设的北航航空电子工程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最早开始从事隐身与反隐身技术研究的实验室。该学科专业方向齐全,具有鲜明的航空航天特色,在电磁散射计算和测量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电磁辐射与散射测量、微波天线、计算电磁学、目标电磁特性、射频半实物仿真和微波测量系统研究方面在国内有相当的影响力。多年来,该学科坚持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相结合,以解决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国防现代化关键技术为重点,在航空航天电子系统、大型毫米波紧缩场系统、毫米波辐射散射测量系统、射频仿真系统、电磁隐身与反隐身研究、微波通信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该学科在航空航天和国防科研领域的特色。目前该学科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超过30项,其中5项为重点项目。近年来,年均到款经费超过1500万元人民币。该学科的两个专业实验室设备先进、技术积累雄厚。特别是经过世行贷款建设和国家“985”一期建设(共投入3000万元人民币),这两个实验室拥有了种类齐全的各类微波毫米波测量、测试设备和计算设备,如微波暗室、微波二维成像系统(频率覆盖1-260 GHz)、紧缩场测试系统(频率覆盖2-260 GHz)、矢量网络分析仪(频率覆盖0.01-40 GHz)和频谱分析仪(频率覆盖0.01-43 GHz)等。在科学研究方面,该学科已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2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近五年来,发表论文超过200篇,出版学术专著、译著和统编教材5部,其整体学术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在国内同一学科处于先进水平。

  北航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研究方向具有鲜明的航空航天应用特色,包括:微波天线工程、计算电磁学与雷达目标特性、电磁散射与辐射测量技术、微波电路与射频仿真技术、微波成像理论与技术、微波遥感理论与技术等研究方向。

  1.微波天线工程:
  研究各类宇航与航空天线、通信天线的设计理论、测量方法与技术以及天线的计算机仿真理论和技术等。

  2.计算电磁学与雷达目标特性:
  研究电磁场计算的方法和快速算法,并应用于各类雷达目标电磁散射特性和微波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3.电磁散射与辐射测量技术:
  研究目标电磁散射特性与无源辐射特性的测量方法、测量技术及其测量系统的设计、实现、信号处理和定标理论与技术。
 
  4.微波电路与射频仿真技术:
  微波电路研究微波有源与无源器件的设计理论和应用技术,以及利用这些微波器件进行微波系统电路集成的基本方法。射频仿真技术主要应用于雷达目标模拟器技术,用于对机载火控雷达、导弹引信等进行地面性能检测。其研究内容包括:目标模拟器中微波电路的系统集成技术、利用DDS、FPGA、DSP等电路实现目标的多卜勒速度的模拟和控制技术、利用光纤或电缆延时等技术实现目标距离的模拟技术等。

  5.微波成像理论与技术:
  研究高分辨率微波成像的方法、技术、系统设计与实现以及成像信号处理技术等。它主要应用于雷达目标局部散射源的研究分析,研究内容包括:微波(毫米波)成像系统硬件的集成技术、成像基本算法和目标特性分析。

  6.微波遥感理论与技术:
  研究电磁波(包括微波、毫米波、亚毫米波与光波等)与物质相互作用机理(包括粗糙面与非球状粒子的电磁散射特性等)、辐射传输理论、各类微波遥感器的设计、测试与定标技术以及遥感数据处理技术等。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更多关于考研信息请点击精品学习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标签:院校专业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