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学习网小编为考生搜集整理了:2013中级经济金融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辅导3等信息,祝愿广大考生取得满意的成绩。
第三节 通货紧缩及其治理
考试内容:
通货紧缩的涵义与标志。
通货紧缩的成因及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危害。
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治理通货紧缩的理论。
治理通货紧缩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金融制度建设政策。
我国通货紧缩的历史和治理通货紧缩的对策。
通货紧缩的涵义与标志
通货紧缩的成因与危害
通货紧缩的治理及我国的实践
一、通货紧缩的涵义与标志
(一)通货紧缩的涵义
通货紧缩是一种宏观经济现象,其涵义与通货彭胀相反,是指商品和服务价格的普遍持续下跌表明单位货币所代表的商品价值在增加,货币在不断地升值。
由于引起通货紧缩的原因不同,通货紧缩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减少或货币供应量的增幅滞后于生产的增幅,致使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从而出现物价总水平的下降。此种通货紧缩出现时,市场银根趋紧,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最终引起经济增长率下降。广义的通货紧缩包括货币因素外,还包括许多非货币因素,如生产能力过剩,有效需求下降。有效需求不足,资产泡沫破坏,新技术的普及和市场开发度的不断加快等等,使商品和劳务价格下降的压力不断增大,从而可能形成无价的普遍持续下跌。
判断某个时期的物价下降的是否是通货紧缩,一要看通货膨胀率是否由正变负;二要看这种下降是否持续了一定的时限。在国外,有的认为以一年为界,有的认为以半年为界。
关于通货紧缩的涵义,我国目前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指物价的普遍持续下降;另一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物价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并与经济衰退伴随;第三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紧急衰退的货币表现,因而必须具备三个特征:一是物价持续下降,货币供应量不断下降;二是有效需求不足,失业率上升;三是经济全面衰退。以上三种观点,尤其是后面两种说法,只是揭示了通货紧缩的程度与后果,但我们不能倒果为因,把经济是否下滑或衰退作为判断通货紧缩是否存在的标准,更不能把通货紧缩当作经济衰退的唯一原因。
(二)通货紧缩的标志
从通货紧缩的涵义可以看出,通货紧缩的基本标志应当是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但由于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有一定时限(一年或半年以上),且通货紧缩还有轻度、中度和严重的程度之分,因此,通货紧缩的标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
第一,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这是通货紧缩的基本标志。
第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长期不景气。物价在低位徘徊,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逐年上升,货币供应量增长缓慢。因此,许多专家认为日本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通货紧缩。
在一定时期内,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跌可能与货币供应量( )适度增长并存,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一要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对比,看二者的增长幅度是否相适应,如果货币供应量增长率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率,也是通货紧缩的标志。二要观察货币供应量层次结构,分析货币供应的流动性( )是否在下降。如果货币供应的流动性持续下降,这属于结构性的通货紧缩。三是要研究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分析货币流量的变化情况。如果,现金和存款货币的流通速度持续下降,从而引起货币流量逐年萎缩,同样是一种通货紧缩的表现形式。
第三,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通货紧缩虽然不是经济衰退的唯一原因,但是,通货紧缩对经济增长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通货紧缩使商品和劳务价格变得越来越便宜,但由于这种价格下降并非源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因此,势必减少企业和经营单位的收入;企业单位被迫压缩生产规模,又会导致职工下岗或失业;社会成员收入下降必然影响社会消费,消费减少又会加剧通货紧缩;由于通货紧缩,人们对经济前景看淡,反过来又影响投资;投资消费缩减最终会使社会经济陷入困境。
二、通货紧缩的成因与危害
(一)通货紧缩的成因
引发通货紧缩的原因较多,既有货币因素,又有非货币因素;既有生产方面的原因,又有管理方面的原因;既有国外的原因,也有国内的原因。根据近代世界各国发生通货紧缩的情况分析,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货币紧缩
弗里德曼和舒瓦茨认为,美国1920--1921年出现的严重的通货紧缩完全是货币紧缩的结果。在1919年4月至1920年6月期间,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曾经多次提高贴现率,先后从4%提高到7%。大萧条期间出现的通货紧缩也是同样的原因。当然,货币紧缩往往是货币政策从紧的结果。货币当局为追求价格稳定,中央银行往往把政策目标定为零通货膨胀,从而采取提高利率等手段减少货币供应量。这样政策效果可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治理了通货膨胀,引起了通货紧缩)。因此,不少学者认为,把货币政策目标定为零通货膨胀是非常危险的。
2.资产泡沫破灭
导致通货紧缩的另一个原因是资产泡沫破裂。在1986--1989年,日本的经济泡沫泛滥成灾,股票和房地产价格扶摇直上。但当1990年5月经济泡沫破灭之后,引起股市狂泻,汇率大跌,企业和银行大量倒闭。从此,日本经济陷入长期的通货紧缩困境。
3.多种结构性因素
不少经济学家把通货紧缩归结为多种结构性因素。主要包括:全球军费支出大量削减;大国的财政支出和赤字减少;中央银行继续同通货膨胀作斗争;科技进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信息技术强化了竞争,贸易壁垒被打破;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等等。所有这些因素,形成了全球的生产能力过剩和供给过剩,促使综合物价长期下跌。
4.流动性陷阱
凯恩斯把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未带来利率的相应降低,而只是引起人们手持现金增加的现象叫“流动性陷阱”。在正常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引起债券价格上升,人们会用多余的现金购买资产,从而使利率下降。但是一旦当人们认为目前的证券价格过高,今后可能下跌,利率也太低,今后可能升高时,人们就会放弃购买证券而保持现金。如果此时货币当局再增加货币供应量,只会使人们手持现金增加(被流动性陷阱吸收),而不能使利率改变,货币政策将不起作用。货币供应量增加既然对利率没有影响,也就无法改变投资和消费,增加总需求。
流动性陷阱的出现,使过量的现金转化为公众的手持现金或银行储备,并未使利率降低,不能刺激投资与消费增加,从而使经济萧条更趋严重。
【例题4,单选题】凯恩斯把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未带来利率的相应降低,而只是引起人们手持现金增加的现象称为( )。
A.现金偏好 B.货币流速递减 C.流动性陷阱 D.流动性过剩
答案:C
(二)通货紧缩的危害
长期以来,通货紧缩的危害往往被人们轻视,并认为它远远小于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威胁。然而,通货紧缩的历史教训和全球性通货紧缩的严峻现实迫使人们认识到,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而且,政策制定者很难防止通货紧缩的发生,或使通货紧缩趋势逆转。
1.加速经济衰退
通货紧缩导致的经济衰退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物价的持续、普遍下跌使得企业产品价格下跌,企业利润减少甚至亏损,这将严重打击生产者的积极性,使生产者减少生产甚至停产,结果社会的经济增长受到抑制。二是物价的持续、普遍下跌使实际利率升高,这将有利于债权人而损害债务人的利益。而社会上的债务人大多是生产者和投资者,债务负担的加重无疑会影响他们的生产与投资活动,从而对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三是物价下跌引起的企业利润减少和生产积极性降低,将使失业率上升,实际就业率低于充分就业率,实际经济增长低于自然增长。
2.导致社会财富缩水
通货紧缩发生时,全社会总物价水平下降,企业的产品价格自然也跟着下降,企业的利润随之减少。企业盈利能力的下降使得企业资产的市场价格也相应降低。而且,产品价格水平的下降使得单个企业的产品难以卖出,企业为了维持生产周转不得不增加负债,负债率的提高进一步使企业资产的价格下降。企业资产价格的下降意味着企业净值的下降,财富的减少,通货紧缩的条件下,供给的相对过剩必然会使众多劳动者失业,此时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将使工人的工资降低,个人财富减少。即使工资不降低,失业人数的增多也使社会居民总体的收入减少,导致社会个体的财富缩水。
3.分配负面效应显现
通货紧缩的分配效应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考察,即社会财富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的分配以及社会财富在政府与企业、居民之间的分配。从总体而言,经济中的债务人一般为企业,而债权人一般为居民,因此,社会财富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分配也就是在居民和企业之间的分配。
企业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由于产品价格的降低,使企业利润减少,而实际利率升高,使作为债务人的企业的收入又进一步向债权人转移,这又加重了企业的困难。为维持生计,企业只有选择筹集更多的债务来进行周转,这样企业的债务总量势必增加,其债务负担更加沉重,由此企业在财富再分配的过程中将处于更加恶劣的位置。如此循环往复,这种财富的分配效应不断得到加强。
4.可能引发银行危机
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有利于债权人而有损于债务人。通货紧缩使货币越来越昂贵,这实际上加重了借款人的债务负担,使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从而导致银行形成大量不良资产,甚至使银行倒闭,金融体系崩溃。因此,许多经济学家指出:“货币升值是引起一个国家所有经济问题的共同原因。”
【例题5,单选题】通货紧缩有利于( )。
A.债权人 B.债务人 C.生产者 D.投资者
答案:A
【例题6,单选题】物价持续下降的通货紧缩会导致社会个体的( )。
A.财富增加 B.财富缩水 C.收入增加 D.收入减少
答案:B
【例题7,单选题】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实际利率会( )。
A.不受影响 B.降低 C.升高 D.上下波动
答案:C
【例题8,多选题】通货紧缩的危害表现在( )。
A.加速经济衰退 B.导致社会财富缩水 C.扩大财政赤字
D.可能引发银行危机 E.加剧国际收支不平衡
答案:ABD
三、通货紧缩的治理及我国的实践
(一)通货紧缩的治理
除少数经济学家相信经济的自我恢复能力外,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通过赤字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货币主义者建议采用扩大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手段振兴经济。许多国家都采取了适合本国的治理措施。
1.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针对西方世界通货紧缩、经济萧条状况,凯恩斯主义提出了一套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和相应的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并力求通过国家干预来解决问题。这些政策主要有:(1)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增加货币供应量,压低利率,以刺激投资与消费;(2)赤字财政政策,即政府要用举债的办法发展经济,扩大有效需求。不过,凯恩斯认为应以财政政策为主,以货币政策为辅。其理由是货币政策有局限性,存在流动性陷阱。
2.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
货币主义在猛烈抨击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的同时,提出了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和货币政策最重要的经济思想,提出以稳定货币,反对通货膨胀为中心的政策主张。
由于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是以稳定通货,反对通货膨胀为前提条件的,是以经济自由化和反对政府干预为思想基础的,因此,似乎看不出货币主义在反通货紧缩中有何作为。但仔细分析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有两点值得重视。其一,认为货币数量是经济中唯一起支配作用的经济变量,货币政策是一切经济政策中唯一重要的法宝;其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如果没有相应的货币政策配合,就只能产生“排挤效应”,不可能产生“乘数效应”。从这个意义上讲,货币主义实际上是主张通过扩大购买政府债券、降低存款准备率等手段扩大货币供应量,从而压低市场利率,配合扩张性财政政策达到刺激消费与投资、振兴经济之目的。因而绝不能认为货币政策对付通货紧缩无能为力。
3.治理通货紧缩的政策措施
(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两种方法。减税涉及税法和税收制度的改变,不是一种经常性的调控手段,但在对付较严重的通货紧缩时也会被采用。财政支出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增加财政支出可以直接增加总需求。同时,财政支出增加还可能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带动私人投资的增加。政府既可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加强技术改造投资,以扩大投资需求,又可通过增发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及退休人员的工资,以扩大消费需求;既要适度扩大财政支出的总量,又要注重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既要增加中央政府投资,又要鼓励和带动地方和民间投资;既要坚持立足内需为主,又要千方百计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扩大外需;既要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又要解决供给刚性和产业结构问题。
当然,增加财政支出只是弥补总需求缺口的临时性应急措施:一方面,政府举债能力有限,在国民经济中存在闲置资源时,财政支出虽可以扩大,但社会闲置资源毕竟有限,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也要适度,否则财政赤字会超过承受能力,引发通货膨胀;另一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也有限。如果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有利可图的机会,那么用赤字财政政策来对付通货紧缩,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长期扩大低效率和无效率的投资,会导致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并存。
(2)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有多种方式,如扩大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投放、增加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适当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等。适当增加货币供应,促进信用的进一步扩张,从而使货币供应量与经济正常增长对货币的客观需求基本平衡。在保持币值稳定的基础上,对经济增长所必需的货币给予足够供应。货币政策的重点是:一是以间接调控为主;二是调控货币总量与调节货币层次相结合;三是在需求管理的同时兼顾供给管理;四是寻找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和防范金融风险的结合点。
(3)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无论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还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其作用都是有限的,因为作为需求管理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它们的着眼点都是短期的。对于因生产能力过剩等长期因素造成的通货紧缩,短期性的需求管理政策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供需矛盾突出时,在供需矛盾的背后,往往存在结构性的矛盾。因此,要治理通货紧缩,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就产业结构的调整来说,主要是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对于生产过剩的部门或行业要控制其生产,减少产量。同时,对其它新兴行业或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应采取措施鼓励其发展,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增强社会购买力。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也是在中长期内治理通货紧缩的有效手段。在生产能力过剩时,很多行业会出现恶性市场竞争,为了争夺市场,价格战会不断出现,行业利润率不断下降,如果价格战能在较短的时间里使一些企业退出市场。,或者在行业内部出现较大范围的兼并与重组,即产业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则在调整后的产业组织结构中,恶性市场竞争会被有效制止,因恶性竞争带来的物价水平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也就有可能避免。
(4)推进金融制度建设
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是实体经济方面的原因,如生产能力过剩、技术进步造成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等,但现代经济社会的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对于位居现代经济核心地位的金融部门来说,如果其运行出现问题,就可能在出现通货紧缩的苗头时不仅不能有效地遏制其发展的势头,甚至可能加速其发展。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通货紧缩和大危机就是一个例证。一般来说,如果金融制度运行出现了问题,导致全社会的信用危机甚至信用崩溃,则通货紧缩就会伴随着全面的经济衰退。为了防患于未然,金融部门要建立健全金融风险的防范制度,以避免大规模的系统性风险的出现。大致来说,旨在治理和防范通货紧缩的金融制度建设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建立并完善银行内部风险防范机制。这主要是为了避免或减少银行不良资产的出现。银行不良资产对于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流动性要求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在外部条件具备时,不良资产往往是引发全面的银行信用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导火线。为此,银行在开展资产业务时要做好贷款的管理工作。
第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的破产是正常的,但对其可能造成的连锁反应必须要有一套有效的防范措施,否则个别银行的破产可能会引发全社会的信用危机。为此,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必要的。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正是在总结了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后建立起来的。
第三,调整信贷结构,扩大信贷范围,加大信贷资金的投入。由于社会对信贷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客观上要求金融制度安排应该具有满足多样化合理的信贷需求的信用供给结构,如果信贷供求出现结构性矛盾,则一部分信贷需求将得不到有效的供给,客观上抑制了投资的增加。
(5)其它措施
除了以上措施外,对工资和物价的管制政策也是治理通货紧缩的手段之一。比如,可以在通货紧缩时期制定工资增长计划或限制价格下降,这与通货膨胀时期的工资一物价指导线措施的作用方向是相反的,但作用原理是相同的。此外,通过对股票市场的干预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果股票市场呈现牛市走势,则有利于形成乐观的未来预期,同时股票价格的上升使居民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上升,产生财富增加效应,也有利于提高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
(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2)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治理通货紧缩的政策措施
(3)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4)推进金融制度建设
(5)其它措施
【例题9,单选题】货币主义认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如果没有相应的货币政策配合,就只能产生( )。
A.乘数效应 B.排挤效应 C.收缩效应 D.扩张效应
答案:B
【例题10,单选题】治理通货紧缩,凯恩斯主义认为刺激经济的有效手段是实行( )。
A.国际收支逆差政策 B.增加收入政策
C.赤字财政政策 D.收入指数化政策
答案:C
(二)我国的通货紧缩及其治理
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经济的难题是需求过旺,供给相对不足。但1998年,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也出现了通货紧缩现象,为此,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等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特别是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对减轻通货紧缩的危害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治理通货紧缩的稳健货币政策措施主要包括:
1.下调利率
从1996年起,8次下调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下调居民存款利率,使储蓄的超常增长降了下来,对分流储蓄、活跃货币市场起到了一定作用,货币供应量中的准货币比例下降,货币流动性增强。2000年末,货币流动性比率( )为39.5%,是1997年以来的最高值。下调企业贷款利率,大幅度减轻了企业利息负担,对改善企业经济效益、恢复生产者信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大幅下调了中央银行存、贷款利率。准备金存款利率下调,限制了商业银行在资产运用上减少贷款资产,增加中央银行储备资产的“套利”行为;再贷款利率下调有利于中央银行吐出基础货币,商业银行降低融资成本。
要求各商业银行相应下调内部资金上存、下借利率,限制其内部资金不正常回流的“套利”行为。
在下调贴现和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改变再贴现利率按同档次再贷款利率下浮,贴现利率按同档次贷款利率下浮的方法,实行脱钩。确立全国统一的再贴现利率,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上加点生成。这一改革为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下调利率支持了资本市场发展,降低了国债发行成本,启动了国债投资。
2.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
调整金融机构一般存款缴存范围,将原来金融机构代理中国人民银行财政性存款中的机关团体存款和财政预算外存款划为金融机构一般存款,扩大了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
将法定存款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并为准备金存款账户,实行按统一法人、按旬考核,金融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行的存款成为超额准备,主要用于清算。
3.增加基础货币供应
通过收购外汇,增加基础货币投放。1997年,中央银行通过收购外汇比上年增加了外汇占款资产2764亿元,成为吐出基础货币的主渠道。1998--1999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外汇占款分别比上年增加了440亿元、1013亿元。
运用再贷款,增加基础货币供应,增强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实力。为了保证基础货币适度增长,中央银行增加了再贷款投放,1999年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再贷款资金比上年增加了122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