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初级经济师《工商管理案例》:中国自行车,路在何方

2012-08-20 16:08:36 字体放大:  

 

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整理,2012年初级经济师《工商管理案例》:中国自行车,路在何方,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中国自行车,路在何方

戴着“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出口大国”三项桂冠,中国自行车行业却出现了连续多年的全行业亏损:“产大于销、供大于求、盲目发展、低价竞争”的弊病,经过多年的整改却收效甚微。面对“永久”、“凤凰”、“飞鸽”、“中华”……,一个又一个往日耀眼的辉煌的企业陷入窘境,人们疑虑……

有两组数字,让中国至今无愧于“自行车王国”的称谓:全球目前自行车保有量约10亿辆,中国占有4.7亿辆;中国制造的自行车已连续6年出口量超过1000万辆,占世界整车贸易的45%。

“王国”的称谓不足以使我们自傲,因为在中国,业内人士有目共睹的是:自行车全行业出现了连续多年的亏损;一些早已陷入困境,严重亏损的企业,至今未见好转迹象。截止1998年底,亏损企业范围、亏损额仍在扩大,不少昔日的名牌企业甚至到了停产、关门的边缘。正因为如此,当外国人还在称我们“自行车王国”之时,国内却有不少人说:“自行车行业已成为即将被淘汰的‘夕阳工业’”。

是“夕阳工业”还是“朝阳工业”?

对于“夕阳工业”的说法,中国自行车协会的人士持反对意见。经过多年中国自行车产业的实践与研究,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尽管众多企业身陷困境,面临着许多问题与困惑,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中国自行车产业必将会有一个新的更大的发展;从宏观看,自行车产品并没有进入衰退期,它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产品。因而,自行车行业非但不是“夕阳工业”,还将是前景十分看好的“朝阳工业”。

前景或许乐观,现实却让人忧心。前些年产业盲目扩张,导致“产大于销”、“供大于求”,已成为国内许多行业共同的症结。而在自行车行业,这种弊病则显得尤为突出,成为全行业亏损的根源所在。

有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自行车企业1082家(含零部件厂),仅天津1个市,就多达400多家;全行业年生产能力约为7500万辆,而国内市场实际需求不足2200万辆,加上出口部分也不过3000多万辆,产量远远大于需求。

隐患始于90年代初全国一哄而起上马自行车项目。自那时起,国内的自行车生产厂家迅速增多、产量急剧增大。而市场需求是有限的,从1995年开始,自行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拼抢的结果是全行业开工不足,众多企业出现潜亏。资金的匮乏又导致了技术投入的降低,甚至已有的新技术在产品转化上也严重受阻。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为求眼前生存,只能采取低价竞销的手段,而低价竞销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价格的失控再次导致了更多的企业在困境中越陷越深。1999年4月,自行车行业两家上市公司公布了1998年底公司的财务状况,让人触目惊心:上海永久公司,1997年度盈利135万元,1998年末亏损1.7亿元;深圳中华自行车公司,1997年亏损近2亿元,1998年亏损增至6.54亿元。盲目发展、产需失衡,像一个巨大的恶性旋涡,将全行业卷了进去。

究竟自行车产业是“夕阳工业”还是“朝阳工业”?据了解:现今在自行车产业上发展良好,成绩喜人的台湾,早在70年代也曾出现过与目前祖国大陆企业相同的窘境。然而经过一个阶段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市场经济自身的“净化功能”使资源得以重新优化配置。经过巨大变革后剩下的台湾自行车企业,不论在技术上还是竞争能力上,在全世界被公认为是“精良”。

事实上,即便是在“汽车文明”高度发达的美、日、英、法的等国,自行车产业非但没被淘汰,反而愈来愈受到这些国家政府的重视,创造一切条件鼓励这个产业的发展;而自行车不消耗能源、不产生污染、不受道路限制、占地小、易保管、利健康、价格低等诸多优点,也使其成为更多的消费者所青睐。在这些国家,自行车产业已连续多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产销两旺。

在中国,自行车所特有的深厚、扎实的生存基础,更是不容置疑。一个有趣而准确的信息是:今年3月,上海公交提价的消息一经传出,该市自行车市场迅即掀起一股购买热潮,自行车销售普遍上升20%至30%。

以上是,2012年初级经济师《工商管理案例》:中国自行车,路在何方,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注册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