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级经济师考试《水路运输》复习重点1
第一章 运输结构与运输布局
第二节 运输布局的依据与原则
一、运输布局的依据 (考点)
运输布局是指研究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布和合理配备以及发展规律。从宏观上说,是根据国家或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分布、生产力水平、人口分布、消费地点设置和农业现代化等来配置运输资源。从微观上说,是把某种运输设施如运输线路、运输站点、运输网络等落实到专门的地区,按照已经存在着及未来可能发生的客货流和固定设施的通过能力,来配置活动设施(车、船和飞机等),并同其他运输方式、其他生产部门发生联系,形成各部门的发展速度。
运输布局的主要依据有:
1、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
2、自然条件
3、科学技术条件
4、国防、旅游和环境保护
经典例题:“研究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布和合理配备以及发展规律”的工作,就是( )。
A.运输调度
B.运输布局
C.运输计划
D.运输配备
【答案】B
二、运输布局的原则(重点)
(一)运输通道原则
运输通道是指存在流向相同的密集交通流量,有多种运输方式为其服务的某一长条地域。运输通道内包括有运输基础设施的用地范围和客货流赖以发生的经济区域。
随着规模经济的发展,地区间物资交流量的增加,运输通道会出现两个集约化趋势:一是客货流的发生地和目的地的运量集约化;二是运输路径的集约化。
这种由生产力布局而形成各大经济地域所形成的“点”和以各种运输方式将他们连接起来的“线”,就是运输通道形成的条件和进行建设的基础。
运输通道的布局要根据地理条件,近期、远期客货流的流量、流向、流时,货种结构,平均运距,市场变化和运价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
运输通道形成的前提是流量大和效率高。流量大指运输通道内有密集的客货流;效率高指运输通道内能节约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
运输通道形成后,又会产生综合交通效应,可以促进土地的综合开发和利用,促进新资源的开发,促进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生产布局的相对均衡分布,总之,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综合运输原则
综合运输是指各种运输方式有机结合、相互协作、连接贯通、分布合理的综合运输体。
综合运输是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综合运用现代经济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和运输科学理论,研究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运输方式的整个运输系统布局、生产、发展的规律。
由于各种运输方式都存在独立的运输线路和运输工具,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技术运营特点、经济性和合理适用范围。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尽相同,各种运输方式要适应这些不同情况。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迸步,运输方式由单一向多样化发展,运输工具由简陋向现代化发展。因此运输生产发展的本身要求把多种运输方式组合起来,形成统一的运输过程,这样各种运输方式在各有分工基础上又优势互补,协作配合,就形成了各种优势方式的有机结合,在各个优势环节上的连接贯通,各种运输网和运输工具设备的合理布局。
在规划国民经济与运输业的协调发展时,要充分考虑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劣势和适用条件。结合国民经济综合开发规划和生产力布局,实行合理分工与协作。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特点,因地制宜,形成完整的运输体系,发挥运输系统的整体功能。
(三)运输效益原则
运输效益是指运输业的投人和产出的比例结果。运输效益是综合效益,可以划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定量效益和定性效益。
运输效益是指运输业的投人和产出的比例结果。运输效益是综合效益,可以划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定量效益和定性效益。
由于运输业的投人是人、财、物等各种资源,运输业的产出是人和物的“位移”,可以表现为“有形”的成果,如一定的运量、周转量、吞吐量、营业收人和利润等,但也可以表现为“无形”的成果,如运输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等。因此,在评价运输效益时,应该以满足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对运输的需求、以最小的综合投人获取最大的综合产出作为总目标。在这个总目标下,各种运输方式都有各自的子目标,但并非追求每一运输方式的最大效益,而是追求每一运输方式都在相应的社会需求下得到最合理的协调发展,从而使整个运输系统取得最大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