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我国学者以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得到的计量模型有( )。
7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货币均衡的重要条件有( )。
A.信贷收支平衡
B.企业收支平衡
C.国民收入无超额分配
D.均衡利率水平
E.财政收支平衡
74.政府为治理恶性通货膨胀而进行的币制改革,其措施主要有( )。
A.冻结存款
B.废除旧币
C.发行新币
D.提高利率
E.变更钞票面值
75.以下关于金融宏观调控的说法正确的有( )。
A.金融宏观调控存在的前提是二级银行体制
B.金融宏观调控主体是商业银行
C.金融宏观调控包括计划调控、政策调控、法律调控和行政调控
D.政策和法律调控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形式
E.金融宏观调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
76.内生性是货币政策中介变量的内涵,故理想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的标准可概括为( )。
A.可控性
B.可测性
C.独立性
D.相关性
E.间接传递性
77.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机构通过制定一些标准,对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实施有效约束,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健运行,这些标准主要涉及金融机构的( )。
A.收益标准
B.公司治理
C.市场准入
D.风险监管
E.市场退出
78.从世界各国的传统来看,金融监管模式主要有( )。
A.分业经营、分业监管
B.分业经营、集中监管
C.混业经营、集中监管
D.混业经营、分业监管
E.分业与混业相结合
79.相对比较合理的实施金融自由化的顺序应该是( )。
A.先国内实际部门的自由化,再国内金融部门的自由化
B.先国内金融部门的自由化,再国内实际部门的自由化
C.先国内金融部门的自由化,再对外金融部门的自由化
D.先国外金融部门的自由化,再对内金融部门的自由化
E.先金融自由化,后贸易自由化
80.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体现在( )等方面。
A.动员增加社会储蓄
B.分配社会资本资源
C.监督企业经理人员的管理活动
D.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
E.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
三、案例分析题(共20题,每题2分。由单选和多选组成。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一)
2004年初,为稳定经济、稳定物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年初预期目标:M2同比增长l7%,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同比增长17%,余额较年初增2.6万亿元;GDP增长8%左右,CPI控制在3%之内。年中中国人民银行采取升息、管紧信贷等多种宏观调控措施,年末实现的目标为:M2余额25.3万亿元同比增长l4.6%;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8.9万亿元,同比增长l4.4%,余额较年初增2.41万亿;GDP达到l3.7万亿元。同比增长9.5%,CPI上涨3.9%。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81.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宏观调控实现目标同预期目标之间( )。
A.存在一定差距
B.不存在差距
C.比较一致
D.很不一致
82.在实现的目标中,宏观金融指标与宏观经济指标的关系出现( )。
A.高度相关性
B.异常变化
C.一定程度的背离
D.同比例同方向变化
83.宏观金融指标与宏观经济指标出现的这种变化说明,M2同最终目标的( )。
A.相关性出了问题
B.可控性不强
C.可测性有问题
D.抗干扰性不强
84.我国实际观测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 )。
A.货币供应量
B.贷款规模
C.利率
D.基础货币
85.从2004年我国货币政策实践可以看出,中国人民银行选用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即( )。
A.从货币型向资产型转变
B.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
C.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D.从相关型向非相关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