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从业技巧:非货币性交换实务处理

2012-10-11 14:00:58 字体放大:  

本文主要为考生讲解“借款费用实务处理”,帮助大家巩固知识点,希望对参加会计从业的考生有所帮助!

1 非货币性资产的概念

非货币性资产,是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

货币性资产,是指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以及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通过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有时也涉及少量货币性资产(即补价)。认定涉及少量货币性资产的交换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通常以补价占整个资产交换金额的比例低于25%作为参考。

支付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或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支付的货币性资产之和)的比例,或者收到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或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和收到的货币性资产之和)的比例低于25%的,视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高于25%(含25%)的,视为以货币性资产取得非货币性资产。

2 确认和计量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1)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①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这种情况通常包括下列情形:

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金额相同,时间不同。此种情形是指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总额相同,获得这些现金流量的风险相同,但现金流量流入企业的时间明显不同。

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金额相同,风险不同。此种情形是指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时间和金额相同,但企业获得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相同,金额不同。此种情形是指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总额相同,预计为企业带来现金流量的时间跨度相同,风险也相同,但各年产生的现金流量金额存在明显差异。

②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

这种情况是指换入资产对换入企业的特定价值(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与换出资产存在明显差异。非货币性交换准则所指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税后未来现金流量,根据企业自身而不是市场参与者对资产特定风险的评价,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

(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但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的除外。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表明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①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对于存在活跃市场的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应当以该资产的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

②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同类或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对于同类或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应当以同类或类似资产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

③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可比市场交易,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该公允价值估计数的变动区间很小,或者在公允价值估计数变动区间内,各种用于确定公允价值估计数的概率能够合理确定的,视为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3 补价

企业在按照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成本的情况下,发生补价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1)支付补价的,换入资产成本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支付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2)收到补价的,换入资产成本加收到的补价之和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在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成本的情况下,发生补价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1)支付补价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

(2)收到补价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去收到的补价并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

4 换入多项资产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换入多项资产的,在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成本时,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按照换入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入资产的成本总额进行分配,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成本。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或者虽具有商业实质但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应当按照换入各项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占换入资产原账面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入资产的成本总额进行分配,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成本。

5 披露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有关的下列信息:

(1)换入资产、换出资产的类别。

(2)换入资产成本的确定方式。

(3)换入资产、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

(4)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确认的损益。

6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在发生补价的情况下,支付补价方,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或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收到补价方,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补价(或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分别不同情况处理:

(1)换出资产为存货的,应当作为销售处理,以其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同时结转相应的成本。

(2)换出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3)换出资产为长期股权投资的,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损益。

「例」甲股份有限公司以账面为8 000元、公允价值为12 000元的A材料,换入乙公司账面价值为10 000元,公允价值为12 000元的B材料。甲公司支付运费500元,乙公司支付运费800元。两家公司均未对存货计提减值准备,增值税税率为17%.账务处理为:

假设双方交易具有商业实质,且A、B材料公允价值是可靠的,采用公允价值计价。

甲公司的账务处理:

借:原材料——B材料 12 5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2 000×17%)2 040

贷:原材料——A材料 8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 040

银行存款 500

营业外收入 4 000

乙公司的账务处理:

借:原材料——A材料 12 8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2 040

贷:原材料——B材料 1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 040

银行存款 800

营业外收入 2 000

假设甲公司换入的材料非其所用,双方交易不具有商业实质,采用账面价值计价,双方均不确认非货币交换损益。

甲公司:

借:原材料——B材料 8 5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2 040

贷:原材料——A材料 8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 040

银行存款 500

乙公司:

借:原材料——A材料 10 8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2 040

贷:原材料——B材料 1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 040

银行存款 800

「例」甲股份有限公司以一台设备换入乙公司的一辆汽车,该设备的账面原值为500 000元,公允价值为350 000元,已计提折旧200 000元。乙公司汽车的公允价值为300 000元,账面原值为350 000元,已计提折旧30 000元。双方协议,乙公司支付甲公司50 000元的补价,甲公司负责把该设备运至乙公司,交换汽车。在这项交易中,甲公司支付运杂费20 000元,支付营业税金及附加19 250元,即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为39 250元。乙公司支付相关税费16 500元。甲公司未对设备计提减值准备。

从收到补价的甲公司来看,收到的补价50 000元占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350 000元的比例为1429%(5÷35),小于25%,故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按照非货币资产交换会计准则核算。

如果非货币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则采用公允价值计价。

甲公司的账务处理:

换入资产汽车入账价值=350 000-50 000+39 250

=339 250(元)

借:固定资产清理 300 000

累计折旧 200 000

贷:固定资产——某设备 500 000

支付相关费用:

借:固定资产清理 39 250

贷:银行存款 (20 000+19 205)39 250

换入轿车并收到补价:

借:固定资产——汽车(350 000-50 000+39 250)339 250

银行存款 50 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389 250

确认收益:

借:固定资产清理 50 000

贷:营业外收入 50 000

如果双方的公允价值均不可靠,则采用账面价值计价:

换入资产汽车入账价值=300 000-50 000+39 250

=289 250(元)

借:固定资产——汽车 289 250

银行存款 (50 000-39 250)10 750

累计折旧 200 000

贷:固定资产——某设备 500 000

<--会计从业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