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3天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昨日(2月28日)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
又逢政府换届之年。此次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七次大规模政府机构改革备受瞩目。专家普遍认为,改革以“微调”为主,稳步推进。
“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邓小平曾如此评价机构改革。1982年至今历经31年,这场改革仍在延续。
十八届二中全会主要内容
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拟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推荐的国家机构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和拟向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推荐的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决定将这两个建议名单分别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主席团推荐。审议通过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李克强就该方案(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全会建议国务院将这个方案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大部制改革
稳步推进大部制改革,继续简政放权
总体思路
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稳步推进大部制改革。
改革内容
对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和收费、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加强依法行政等作出重大部署。
具体要求
要深刻认识深化行政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处理好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微观事务管理,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加快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国务院机构职能体系,切实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
会议部署
关于经济
要进一步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扩大内需,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强节能减排。
关于民生
要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关于改革
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有机衔接起来,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关于党建
对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能视而不见,不能回避,不能文过饰非,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
详解大部制改革
国务院机构改革削权放权是关键
改革开放至2008年的30年里,中央政府已6次较大规模调整。政府机构配置逐步与市场经济接轨,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改革路径日渐清晰。参与2008年“大部制”改革方案设计的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1982年之前,改革目的是为计划经济服务,1982年之后,改革目的是与市场经济接轨,逐步废除专业工业经济部门。
1982年改革开放后首轮机构改革时,国务院改革减掉了39个工作部门,并为经济体制改革打下“伏笔”成立“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1988年的第二次机构改革,更是刀落计划经济产物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撤销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组建新的国家计委。此后的机构改革也均围绕这一宗旨展开。到2008年的第六次机构改革,为最大限度地避免职能交叉迈出了“大部制”步伐。新组建工信部等5个部委,国务院组成部门改革为27个,这也被媒体称为“第一轮大部制改革”。
汪玉凯总结,改革开放至今的机构改革,可以划分四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的精简机构;上世纪90年代的为市场经济奠定基础;2003年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基本定位;2008年和今年即将到来的“大部制”改革。但历次改革,始终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目标,以转变政府职能为轴心。
大部门制改革难点在打破壁垒
有评论认为,大部制改革,重点不在整合归并、加减计算,难点始终在于打破政府部门自身利益倾向,转变政府职能。
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于宁曾表示,目前政府经济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社会职能转变刚刚起步,一些部门仍旧习惯以传统手段管理经济社会,导致定位不准、越位、缺位,“这些问题都有待新一轮大部制改革解决。”
《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对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和收费、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作出重大部署,并提出要处理好三个关系: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汪玉凯指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微观事务管理的要求起到避免大部制改革中权力集中风险的作用。简政放权的实现对部门之间壁垒的消除起到作用。从而避免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