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审计师考试《审计理论与方法》重点知识点掌握:审计证据

2012-08-30 17:58:05 字体放大:  

 

精品学习网收集整理了,2013年审计师考试《审计理论与方法》重点知识点掌握:审计证据,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审计证据

●审计证据是指审计人员获取的能够为审计结论提供合理基础的全部事实,包括审计人员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和对确定的审计事项进行审查所获取的证据。

●审计证据的分类:

按其形式不同分类: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视听或电子证据、鉴定和勘验证据和环境证据。

按其来源不同分为:亲历证据、内部证据和外部证据。

按其相互关系分类:基本证据和辅助证据。

●审计证据的质量特征:

●审计证据的决策(变化大)

审计证据的收集、鉴定、整理与分析构成了审计证据决策的全过程。

1.收集: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检查、监盘、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操作和分析等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第六章)

2.鉴定(判断是否符合证据的质量特征):对审计证据的适当性(相关性、可靠性)、充分性进行鉴定,如果发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进一步取证。

相关性:(1)一种取证方法获取的审计证据可能只与某些具体审计目标相关,而与其他具体审计目标无关;(例如实物证据)

(2)针对一项具体审计目标可以从不同来源获取审计证据或者获取不同形式的审计证据。(例如证明真实性目标)

如果证据之间相互矛盾,就应收集更多的相关证据加以判断。对那些与审计目标无关的资料应予以舍弃。

可靠性:(1)从被审计单位外部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内部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2)内部控制健全有效情况下形成的审计证据比内部控制缺失或者无效情况下形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3)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4)从被审计单位财务会计资料中直接采集的审计证据比经被审计单位加工处理后提交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5)原件形式的审计证据比复制件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不同来源和不同形式的审计证据相互印证时,审计证据比较可靠。不同来源和不同形式的审计证据存在不一致或者不能相互印证时,审计人员应当追加必要的审计措施,确定审计证据的可靠性。

充分性:审计证据的质量越高,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可能越少,即审计证据的适当性会影响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尽管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相关,但如果审计证据的质量存在缺陷,那么审计人员仅靠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可能无法弥补其质量上的缺陷。

3.整理分析

方法有:1.分类2.计算3.比较4.小结5.综合

决策的因素:1.风险因素2.成本效益因素3.重要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