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百科知识 > 数学

数学百科小知识:编码理论

编辑:sx_zhanglz

2015-11-03

学期来了,已经过了很长时间。请同学们愉快的度过整个学期生活。精品学习网初中频道为大家提供了数学百科小知识,供大家参考。

研究信息传输过程中信号编码规律的数学理论。编码理论与信息论、数理统计、概率论、随机过程、线性代数、近世代数、数论、有限几何和组合分析等学科有密切关系,已成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编码是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对信号进行的一种变换。其逆变换称为译码或解码。根据编码的目的不同,编码理论有三个分支:①信源编码。对信源输出的信号进行变换,包括连续信号的离散化,即将模拟信号通过采样和量化变成数字信号,以及对数据进行压缩,提高数字信号传输的有效性而进行的编码。②信道编码。对信源编码器输出的信号进行再变换,包括区分通路、适应信道条件和提高通信可靠性而进行的编码。③保密编码。对信道编码器输出的信号进行再变换,即为了使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易被人窃取而进行的编码。编码理论在数字化遥测遥控系统、电气通信、数字通信、图像通信、卫星通信、深空通信、计算技术、数据处理、图像处理、自动控制、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历史背景  1843年美国著名画家S.F.B.莫尔斯精心设计出莫尔斯码,广泛应用在电报通信中。莫尔斯码使用三种不同的符号:点、划和间隔,可看作是顺序三进制码。根据编码理论可以证明,莫尔斯码与理论上可达到的极限只差15%。但是直到20世纪30~40年代才开始形成编码理论。1928年美国电信工程师H.奈奎斯特提出著名的采样定理,为连续信号离散化奠定了基础。1948年美国应用数学家C.E.香农在《通信中的数学理论》一文中提出信息熵的概念,为信源编码奠定了理论基础。1949年香农在《有噪声时的通信》一文中提出了信道容量的概念和信道编码定理,为信道编码奠定了理论基础。无噪信道编码定理(又称香农第一定理)指出,码字的平均长度只能大于或等于信源的熵。有噪信道编码定理(又称香农第二定理)则是编码存在定理。它指出只要信息传输速率小于信道容量,就存在一类编码,使信息传输的错误概率可以任意小。随着计算技术和数字通信的发展,纠错编码和密码学得到迅速的发展。

在信源编码方面,1951年香农证明,当信源输出有冗余的消息时可通过编码改变信源的输出,使信息传输速率接近信道容量。1948年香农就提出能使信源与信道匹配的香农编码。194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R.M.费诺提出费诺编码。1951年美国电信工程师D.A.霍夫曼提出更有效的霍夫曼编码。此后又出现了传真编码、图像编码和话音编码,对数据压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解决了数字通信中提出的许多实际问题。

在纠错编码方面,1948年香农就提出一位纠错码(码字长=7,信息码元数=4)。1949年出现三位纠错的格雷码(码字长=23,信息码元数=12)。1950年美国数学家R.W.汉明发表论文《检错码和纠错码》,提出著名的汉明码,对纠错编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55年出现卷积码。卷积码至今仍有很广泛的应用。1957年引入循环码。循环码构造简单,便于应用代数理论进行设计,也容易实现。1959年出现能纠正突发错误的哈格伯尔格码和费尔码。1959年美国的R.C.博斯和D.K.雷·乔达利与法国的A.奥昆冈几乎同时独立地发表一种著名的循环码,后来称为 BCH码(即Bose-Chaudhuri-Hocquenghem码)。1965年提出序贯译码序贯译码已用于空间通信967年A.J.维特比提出最大似然卷积译码,称为维特比译码

1978年出现矢量编码法。矢量编码法是一种高效率的编码技术。1980年用数论方法实现里德-所罗门码(Reed-Solomon码),简称RS码。它实际上是多进制的BCH码。这种纠错编码技术能使编码器集成电路的元件数减少一个数量级。它已在卫星通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RS码和卷积码结合而构造的级连码,可用于深空通信。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数学百科小知识就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在学期努力,丰富自己,锻炼自己。

相关推荐:

数学课外百科小知识:降幂公式 

数学百科知识之三角函数半角公式 

标签:数学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