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12-12
4、常见地质灾害
崩塌
滑坡
泥石流
多与环境保护不利,水土流失严重有关
中国火山、地震带分布
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一、南北气温差异
等温线--是在地图上把气温值相等的各点连成的线
二、冬季一月气温状况
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气温由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2、原因:
A)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B)冬季风寒冷空气南下,对北方影响显著
3、我国一月0度等温线:
秦岭-淮河-(青藏高原东南一线)
三、夏季气温状况
1、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南北温差小,全国普遍高温
2、形成原因: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白天较长,
获得光热较多
四、我国极端气温
漠河 吐鲁番
五、温度带的划分
1、温度带的划分依据:积温
积温:把≥10 ?C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合,叫做活动积温。
2、我国五个温度带的名称与分布
寒温带:黑龙江的漠河一带地区
中温带:东北大部、内蒙古、新疆北部
暖温带:华北大部、秦岭-淮河以北、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新疆南部
亚热带:秦岭淮河以南广大地区
热带:云南-广东-台湾南部、海南岛及南海诸岛
青藏高原垂直温度带:青藏高原大部
六、东西干湿差异
1、等降水量线概念:
在地图上把年平均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2、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特征:
A)年降水量分布特征:
东部多,西部少;
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B)形成原因:
①水汽主要来自东南和西南海洋
②来自海洋上的夏季风输送大量水汽
3、我国等降水量线分布:
A)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秦岭-淮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
B)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大兴安岭-阴山-兰州-拉萨
4、我国的干极和雨极
托克逊 火烧寮
年降水量
七、干湿区的划分
1、湿润区: >800毫米,降水量>蒸发量
2、半湿润区: <800毫米,降水量>蒸发量
3、半干旱区: <400毫米,降水量<蒸发量
4、干旱区: <200毫米,降水量<蒸发量
八、降水随时间的变化
1、降水量的年变化柱状图
2、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特征:
A)降水集中在夏季
B)南方雨季长,集中在5~10月
北方雨季短,集中在7~8月
3、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特点:
东部降雨带随时间变化而移动
原因:夏季风的登陆迟早、势力强弱是形成我国东部雨带移动的重要原因。
九、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概念:一年里随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转换风向的风,为~
冬季风: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
特点:干燥而寒冷
夏季风:来自东南面的太平洋
和西南面的印度洋
特点:温暖而湿润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十、气候复杂多样
五种气候类型
1、温带大陆性气候
2、温带季风气候
3、亚热带季风气候
4、热带季风气候
5、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带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截止到2000年底为~12.95亿
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以上
我国每年新增人口1200万左右
世界上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
读图表绘制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
人口增长速度快
~建国后人口增长曲线图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人口密度
定义: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地区的人口数与该地区的面积数之比。
人口密度=该地区人口数
该地区土地面积
我国平均人口密度~135人/km2
大约为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 倍
中国各省区人口平均密度
3、我国人口分布不均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数量大、密度高、分布不均
①以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的连线为界
A)东部:人口多,人口稠密
部分沿海地区:500~600人/ km2
面积占全国43% 人口占总数94%
B)西部:人口少,人口稀疏
部分内陆地区:少于10人/ km2
面积占全国57% 人口占总数6%
②人口分布的变化——人口迁移
民工潮、城市外来人口问题
由乡村~到城镇
西部大开发所带来的人口迁移
西部开发应注重环境与人的关系协调
美国西部开发的历史经验
③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截止2000年,我国大专以上学历4571万人,占3.53%;而美国31.9%;日本14.3%;加拿大37.4%;菲律宾15%;韩国8.9%;
科技扶贫的重要性
二、实施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建国后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教育、住房、交通、环境、就业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比较低
2、我国的人口政策
计划生育(Family-Plan)
晚婚、晚育,优生、优育
三、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
重新认识计划生育政策
重新认识中国的养老问题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一、众多的民族
56个民族是一家
汉族~人口约占92%
其他55个少数民族~人口约占8%
100万以上少数民族有18个
壮族人口最多,1600万
第三节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少数民族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
西南:苗族、彝族、壮族、傣族、瑶族、侗族、土家族
西北: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
东北:满族、朝鲜族、鄂伦春族
三、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四、我国的民族政策
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标签:地理知识点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