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zhangwl
2012-08-23
编者按: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收集了初二数学教案:矩形的性质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矩形的性质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定义;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1、2及推论;3、会用这些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总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矩形的性质定理1、2及推论。
教学难点:定理的证明方法及运用。
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法、发现法、自学法、练习法、类比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投影仪、圆规、三角板、矩形木架一个。
一、复习创情导入
1、复习:
(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矩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
?矩形的对角线有什么特点呢?
二、授新
1、提出问题
(1)矩形的定义?
(2)矩形的性质定理1的内容是什么?写出已知、求证,怎样证明
(3)矩形的性质定理2的内容是什么?写出已知、求证,怎样证明
(4)矩形的性质定理的推论的内容是什么?写出已知、求证,怎样证明?
(5)例1的解答过程中,运用哪些性质?
2、自学质疑:自学课本P83-85页,完成预习题,并提出疑难问题。
3、分组讨论:讨论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及学生提出问题。
4、反馈归纳:
(1)矩形的定义:它具备两个性质( )
(2)矩形的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已知:在矩形ABCD中,∠A=900,
求证:∠B=∠C=∠D=900。(邻角互补)
(3)矩形的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已知:矩形ABCD,对角线AC、BD,
求证AC=BD。(证明三角形全等)
(4)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已知:直角三角形ABC中,∠B=900,OA=OC,求证:OB= AC。
5、尝试练习:
(1) 跟踪练习1----4。
(2)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例1:已知:如图,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D=1200,AB=4cm,求矩形对角线的长。
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
所以 AC=BD(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又因为OA=OC=1/2BD,
所以OA=OD。
所以∠AOD=1200,
所以∠ODA=∠OAD=1/2(1800-1200)=300。
又因为∠DAB=900(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所以BD=2AB=2×4cm=8cm.
(3)跟踪练习5。
(4)达标练习1-----4。
6、深化创新:
通过今天的学习:
(1)矩形的判定有什么依据?
(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两个条件)
(2)矩形有哪些性质?(矩形是平行四边形(定义))
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7、推荐作业:
(1)矩形性质定理1的逆命题是否是真命题?根据题设和结论写出已知、求证;
(2)如何证明?
(3)矩形性质定理1的逆命题是否是真命题?根据题设和结论写出已知、求证;
(4)如何证明?
(5)例2的解答中,运用了哪些性质及判定?
预习思考题:
(1)矩形的定义? (2)矩形的性质定理1的内容是什么? 写出已知、求证,怎样证明? (3)矩形的性质定理2的内容是什么? 写出已知、求证,怎样证明? (4)矩形的性质定理的推论的内容是什么? 写出已知、求证,怎样证明? (5)例1的解答过程中,运用哪些性质或判定?
跟踪练习题:
(1)矩形的定义中有两个条件:一是 ,二是 。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
(3)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
(4)矩形的对角线 。
(5)矩形的一边长为15cm,对角线长17cm,则另一边长为 ,该矩形的面积为 。
创新练习题:
(1)矩形的对角线把矩形分成( )对全等的三角形。
(A)2 (B)4 (C)6 (D)8
达标练习题:
(1)已知矩形的一条对角线长为8cm,两条对角线的一个交角为600,则矩形的边长分别为 、 、 、 。
(2)已知矩形的一条对角线与一边的夹角为300,则矩形两条对角线相交所得的四个角的度数分别为 、 、 、 。
(3)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的夹角为600,对角线长为15cm,较短边的长为( )
(A)12cm (B)10cm (C)7.5cm (D)5cm
(4)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0,AB=2AC,求∠A、∠B的度数。
综合应用练习:
(1)已知:矩形ABCD中,BC=2AB,E是BC的中点,求证:EA⊥ED。
(2)如图,矩形ABCD中,AB=2BC,且AB=AE,求证:∠CBE的度数。
推荐作业:
1、熟记定义、性质;
2、完成《练习卷》;
3、预习:
(1)矩形性质定理1的逆命题是否是真命题? 根据题设和结论写出已知、求证;如何证明? (2)矩形性质定理1的逆命题是否是真命题? 根据题设和结论写出已知、求证;如何证明? (3)例2的解答中,运用了哪些性质及判定?
标签:初二数学教案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