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二 > 语文 > 初二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扁鹊见蔡桓公》的教学方案

编辑:liuxw

2011-03-18

编辑寄语:本教案是我对整节课或本课时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的归总,希望对老师有所帮助。

重点:

疏通理解文章,理解文章内容,进行诵读指导。

难点

复述与诵读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用“赛华佗”“赛扁鹊”来称赞高明的医生。华佗是东汉末期人,曾给曹操看过病,后借故辞去,累召不还……遂被害,扁鹊,原是黄帝时的一位名医危,但只是传说而已。事迹无可考,后来就成春番秋末期名医秦越人的代称;秦越人后来到了秦国,秦太医令嫉妒他的才能.派人将他刺死。

这篇课文叙述的是秦越人治病的故事。

文章选自《韩非子》,作者是战国末期韩公子韩非,这个书名相当于今“韩非文集”。这是一部论文集,可其中却有许多生动的寓言故事,都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我们在小学就学过一些,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矛和盾》《守株待兔》)

说明:题注中有些词语较深(如“刑名”,即刑律法令,又作“形名”)不必作解释。蔡桓公又作“齐桓公”可以放到总结全课时去讲。

二、诵读准备

1.教师范读。

范读前要提示学生:这个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很明显,要一边听一边思考文章的层次该怎样划分。

在范读过程中,无妨插进简要的注释:

①“立有间”,站了一会儿,干什么呢?观察蔡桓公。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指扁鹊,“不病”指自己,讽刺扁鹊卖弄本领。

③“居”,过。

④“益深”,更重。

⑤“还走”,转身跑了。

⑥“汤熨之所及也”,用热水捂,用热药敷敷就好。

⑦“司命”句:生死要由神来决定,无药可治。

2.正音、划分层次、试读。

正音略

划分层次:先分四小层(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然后合为两大层:

第一层(开头至第二个“桓候又不悦”)叙述扁鹊前三次见蔡桓公,发现桓公病情逐步恶化,但桓公始终不以为然。

第二层(第三个“居十日”至结尾)叙述扁鹊第四次见恒公,发现桓公已“病在骨髓”,赶紧离开;五日后桓公的病恶性发作,终于死去。

说明:学生了解大意即可,无须记笔记。

试读:读前可提示学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顿,如“君有疾/在腠理”“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二要注意语气,如“不治将恐深”是揣度语气,“不治将益深”是决断语气。可指定两个学生按上面的层次各读一层,一气读完。

三、背诵练习

可分层进行。方式应灵活多样,而以自由练习为主。检查方式应多样化,教师可以巡视抽查,也可让学生互查。这是教学中的主要环节,至少用20分钟。

四、复述故事大意

复述应离开书本,运用口语。可以分层复述,一人说一层。

五、总结全课

1.由分析写作特点入手。问: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时间顺序)故事发展的线索是什么?(桓公的病性)

归纳:叙事层次分明。

2.思想内容分析。

引导问:这个故事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也有记载,文字大同小异,但蔡桓公作“齐桓公”,这可能是传闻有异或文字讹错的缘故,无关紧要。现在请大家想想:在传记作品中,它企图说明什么?(扁鹊医术高明。)作为一篇寓言来看,就应当着重分析人物的思想行为,请回答:桓侯之死的原因是什么?(从表象看,最可治之时不治;从实质看,是讳疾忌医。)

过渡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试据寓言的特点作答c(寓言内容是有劝谕性的,它告诉人们应当怎样做,不应当怎样做。要从劝谕的角度来理解故事的寓意。)

主问:既然如此,这篇寓言对我们——初中一年级的同学们有怎样的启示呢?(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要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篇读后感,200字以内,要求联系实际。

板书设计:

(开端)第一次进见——病在腠理

(发展)十日后第二次进见——病在肌肤

(发展)又十日后第三次进见——病在肠胃可治

(高潮)又十日后第四次进见——病在骨髓不可治

(结局)五日后扁鹊逃秦——体痛逐死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