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三 > 化学 > 化学试卷

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附答案)

编辑:sx_liuwy

2013-03-15

以下是精品学习网为您推荐的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附答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附答案)

Cl—35.5 Ca—40 Fe—56 Zn—65

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2、本试卷共五大题,22小题,总分100分,答题时间6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6分)

一、选择题(本题有12个小题,每个小题3分,共36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你认为正确的选项涂在机读卡上)

1、往盛有溶液M的试管中加入(或通入)N,溶液颜色有变化的是

物质 A B C D

M HCl Ca(OH)2 CuSO4 H2SO4

N Na2CO3 CO2 Fe Zn

2、在化学世界里没有生命的阿拉伯数字也变得鲜活起来,它们在不同的位置表示着不同的含义。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表示的意义正确的是

A.Fe2+:1个亚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B.CO2: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C.2N:2个氮元素 D. CaO:氧化钙的化合价为+2价

3、以科学原理和实验事实为依据进行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得出的相关结论合理的是

A.原子和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所以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也不能再分。

B.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C.有气体原子是相对稳定结构,所以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原子。

D.氧气和臭氧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

4、下列主体知识的归纳中,都正确的一组是

A.生活常识 B.节约意识

C.安全常识 D.环保意识

5、燃着的火柴梗竖直向上,不如火柴梗水平放置或略向下放置燃烧的旺, 其原因是

A.火柴梗着火点低 B.空气中氧气不足

C.火柴梗跟氧气接触面积小 D.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6、已知某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共有四种分子 B.该反应的反应物都是单质

C.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4:1 D.该反应中生成物有单质和化合物

7、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在试管中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随着反应的发生,纵坐标表示的是

A.高锰酸钾的质量 B.氧气的质量

C.锰元素的质量分数D.固体物质的质量

8、根据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所获取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A.它们表示三种元素 B.②③的化学性质相同

C.②表示的元素是金属元素 D.①表示的是原子,而④表示的是阴离子

9.下列观点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煤燃烧后剩余残渣的质量减轻了

B.一定条件下,SO2和O2生成SO3,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C.8g CH4完全燃烧生成8g CO2

D.某有机物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CO2和H 2O,则该有机物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

10、2011年5月,媒体曝光台湾塑化剂污染食品事件,污染的食品超500多种,是台湾30年来最严重的食品渗毒事件。塑化剂在工业上被广泛使用,在塑料加工中添加这种物质,可以使其柔韧性增强,但是塑化剂不能被添加在食品中,长期食用可能引起生殖系统异常,甚至引发产生癌症。塑化剂的化学式为C24H38O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塑化剂的每一个分子中含有66个原子

B.塑化剂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

C.塑化剂是由碳、氢、氧原子构成的

D.塑化剂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24:38:4:

11、A(单质)、B、C、D、E是常见的五种气体,它们之间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反应条件已略去,X在常温下为液体,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D是H2 B.A是CH4

C.C是CO2 D.B是CO

12、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1 30 17 2

反应后质量(g) m 39 0 10

关于此反应,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A. 表中m是1g

B. 甲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D. 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9:8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64分)

二、填空题(本题有5个小题,共27分)

13、(4分)下列四个容器中分别盛有不同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用序号填空)。

混合物是 化合物的是

单质的是 氧化物的是

14、(6分)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下列原因:

(1)小颖同学在探究二氧化碳性质时,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

很快变红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清洗仪器时,小颖发现变红的石蕊又变为紫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颖还发现,盛过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有一层白膜,形成这层白膜的原因是

;她用少量的稀盐酸将它清洗干净,原理是

(3)在大自然中,CO2与O2能相互转换,以保持空气成分相对稳定。

(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会导致 效应。

(2)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为:6CO2+6X =C6H12O6+6O2,则X的化学式为 。

15、(9分)在新的牛奶 国家标准中,蛋白质的含量从每100克不低于 2.95%降低到2.8%。三聚氰胺事件之所以爆发,正是因为过去的牛奶标准强调蛋白质含量的要求太高了,部分农户的牛奶达不到要求,才不惜铤而走险。三聚氰胺的化学式为C3H6N6(结构见图),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工原料。该物质为纯白色晶体,无味、溶于热水,微溶于冷水。水溶液呈弱碱性。一般情况下较稳定,但在高温下能分解放出有毒的氰化物。

(1)三聚氰胺的物理性质为 ;

(2)通常可用尿素[CO(NH2)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三聚氰胺,反应方程式为:

6CO(NH2)2== C3H6N6 + 6NH3 + 3X,X的化学式为 ,

从微观角度阐述该判断的理论依据是 ;

(3)三聚氰胺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三聚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其中C、H、N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

(4)6NH3左侧的“6”表示的含义是 ,右下方的“3”表 示的含义是 。

(5)三聚氰胺在类别上属于 。

A.混合物 B.化合物 C.氧化物

16、(4分)填写化学符号或化学符号表示的意义

化学符号 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表示意义 硫酸亚铁 标出硝酸铵中

氮元素的化合价 二个亚铁离子

17、(4分)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1)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 。

(2)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此过程可认为是碳与水的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①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②该反应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

(3)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人们积极寻找不含碳元素的燃料。经研究发现 燃烧的产物没有污染,且释放大量能量,有一定应用前景。

① 中氮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②将 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 。

三、计算题

18、(6分)未成年人和老年人是需要补钙的主要人群,目前市面上有许多补钙的钙片出售,如图是盖中盖高钙片的部分说明,某课外兴趣小组欲检验说明的真伪,进行了入下的实验:

盖中盖高钙片

【主要原料】碳酸钙、维生素D

【功效成分】每片含:钙500mg、维生素D100IU

【用法用量】每日1片,嚼食。

【适宜人群】需要补钙者。

【注意事项】

1、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2、不宜超过推荐量或与同类营养素补充剂同时食用。

【规格】2.5g×36片

①取1片片剂研碎

②将其加入足量稀盐酸中

③完全反应后收集到0.55g二氧化碳

试分析:

(1)未成年人缺钙会得 (填序号)

A、坏血症 B、贫血

C、佝偻病 D、甲状腺肿大

(2)通过计算判断此钙片中钙含量与标注是否属实。(假定钙片中其他成份不与盐酸反应,1g=1000mg)

四、完成题

19、(15分)在下面关系图中,A、B、C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单质,甲、乙分别是酒精完全燃烧时一定会产生的两种物质,丙是鸡蛋壳的主要成分。

请回答下列下列问题:

⑴写出化学式:A是 C是 ;反应②的反应类型是 。

⑵反应①中,若B不足,则产物为D。其化学方程式为 ;因此,冬天用煤火取暖时,一定要注意 ,防止 (填物质名称)中毒。

⑶如果加热反应③得到的溶液,可观察到试液由红色变为紫色。该现象说明 。

⑷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请举一例说明反应的应用: 。

⑸某同学认为反应⑤中,与D反应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你的看法是 (填“一定”或“不一定”);

原因是 ;

写出一个符合反应⑥的化学方程式:

五、实验探究(本题有2个小题,共16分)

20、(12分)某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从下列装置中选用部分装置组装后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并通过排水法来测定所收集到氧气的体积。

(1)写出图中有标号的仪器的名称:① ②

(2)甲同学用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整套实验装置接口的正确连接顺序为a→ .

(3)实验过程中,甲同学观察到E装置中的水变为紫红色,为了防止试验过程中出现上述现象,相应的改进措施是 .

(4)实验结束,乙同学意外发现收集到的氧气体积大于理论值,为此继续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出现“收集到的氧气体积大于理论值”的原因是什么?

【作出猜想】

猜想Ⅰ:可能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锰分解放出氧气;

猜想Ⅱ:可能是反应生成的锰酸钾分解放出氧气;

猜想Ⅲ: ;

做出以上猜想的理由是 。

【实验验证】(每种方法只限用一次)

实验一:取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于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测得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证明猜想 错误.

实验二:取少量锰酸钾于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 ,猜想Ⅱ正确.

【反思拓展】实验结束后,经过讨论、交流,丙同学用下列仪器和药品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①带瓶塞的1000ml烧瓶 ②电子天平(称量精确度为0.01g) ③酒精灯 ④某种金属粉末(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其它实验用品已省略)

他的实验步骤是:

,通过计算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2、(4分)在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时,老师做了如图1所示实验,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具

有 的性质。

Ⅰ、小聪和小林受到老师的启发,设计了如图2的家庭小实验,并推测了实验现象。两位同学都认为蜡烛会熄灭,因为 。但对图2中“两支蜡烛哪支先熄灭?”的问题却有不同的看法,小林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 ;小聪认为高蜡烛先熄灭,理由是蜡烛燃烧使高处的氧气量减少并耗尽,同时放出的热使CO2向上扩散,浓度增大。

Ⅱ、通过实验,证明小聪的看法是正确的。由上述实验得到启发:从意外失火的高楼中逃生的正确方法是 (填序号)。

A、用毛巾捂住口鼻 B、低头弯腰沿墙迅速移向门外 C、打开窗户跳出

2012——2013学年度上期初三化学期末试题

参考答案

1.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 A B D D D D B A A A C

二、填空题

13(注意填空中要求答案全对,方给分)

混合物:B D 化合物:C E 单质:A 氧化物:C

14(1)CO2+H2O=H2CO3 H2CO3=CO2+H2O

(2)Ca(OH)2+CO2=CaCO3↓+H2O CaCO3+2HCl=CaCl2+H2O+CO2 ↑

(3)(1)21% 温室 (2)H2O

15

5 白色晶体,无味,溶于热水

6 X:CO2 根据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个数,种类,质量均不变

7 N%=79.2%

8 6:6个氨分子 3:一个氨分子含有三个氢原子

9 B

16 H 2O FeSO4 NH4NO3 2Fe2+

17(1)天然气 C+H2O=CO+H2

(2)①置换反应  ②1:1

(3)①14:3   ②4NH3+3O2 6H2O+2N2

(注:化学方程式未配平扣一半,未作条件、状态各0.5分)

三、计算题、(1)C

(2)解:因盐酸足量,则碳酸钙完全反应,可设片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0.55g

解得x=1.25g,

则1.25g碳酸钙中含钙元素的质量为:1.25g× ×100%=0.5g

0.5g×1000mg/g=500mg,与说明中每片含钙500mg、一致,则说明属实,

答:此钙片中钙含量与标注属实

19

20、

(1)

Ⅰ2KMnO4==△==K2MnO4+MnO2+O2↑ /A C或E

Ⅱ B 用燃着的木条靠近瓶口 熄灭

(2)b K H

21、(12分) (1)①铁架台②集气瓶

(2)2KMnO4△====K2MnO4+MnO2+O2↑,a f e g (3)在装置A的试管口添加棉花

(4)猜想Ⅲ: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放出氧气或可能是生成的二氧化锰和锰酸钾都分解放出氧气)

做出以上猜想的理由是:这些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

实验一:证明猜想Ⅰ 错误。

实验二:加热一段时间,剩余固体质量减少(或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复燃),证明猜想Ⅱ正确.

【反思拓展】①他的实验步骤是: 用电子天平称量一定质量的某种金属粉末,将其放入烧瓶中,塞紧瓶塞,用酒精灯加热,充分反应并冷却后倒出烧中的固体,称量其质量。

22.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Ⅰ、杯内的氧气被耗尽,同时又生成了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 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会下沉 Ⅱ、A和B

(注:化学方程式一般2分一个,化学式有错不得分,缺条件扣0.5分,未配平扣0.5分,未注明箭头扣0.5分。)

本答案仅为参考答案,各题若有其他合理答案,请酌情给分。

相关链接:

初三化学练习题:实验型推断题

初三化学练习题: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标签:化学试卷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