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三 > 历史 > 历史知识点

初三下学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知识点归纳:历史

编辑:sx_yanxf

2016-05-07

学生们在享受学习的同时,还要面对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考试,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整理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仔细阅读。

【知识点拨】

(一)知识引导

1.东欧剧变

时间:80年代后期起。

途径:共产党和工人党的领导人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实行政治多元化,反对派通过大选取得政权。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概况:①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②除罗马尼亚以外的东欧国家都通过和平方式发生剧变。③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南斯拉夫一分为五,爆发地区性战争;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原因:①历史原因:长期受制于苏联,照搬苏联模式。

②内部原因: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模式旧框架,酿成危机,使东欧各国的执政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③外部原因:A.戈尔巴乔夫的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纲领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B.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2.苏联解体

(1)过程:

1985年:戈尔巴乔夫任总书记,经济领域改革无法打开局面。

1988年:进行政治改革,提倡“民主化”、“公开性”,对苏联历史全盘否定,引起思想的动乱。

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多党制;国民经济开始大滑波;民族分离运动愈演愈烈;党内斗争日趋尖锐、公开化。

1991年:a.《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公布,表明该联盟要将苏联变为一个松散的邦联。

b.“八一九”事件,苏共被排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的质变。

c.《阿拉木图宣言》,表明“独联体”扩大,苏联完全解体。

(2)原因:

a.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

b.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治改革的消极影响。

c.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二)重点、难点

1.对东欧苏联解体的认识

历史从来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是螺旋上升的。挫折是暂时的。

①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不够成熟,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敌视、遏制甚至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②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绝不能拘泥于苏联模式。③苏东剧变仅说明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已探索到正确道路。

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中,我们应吸取的教训主要有:①一定要抓好执政党的建设。②执政后,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要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④要抵制和平演变和民主社会主义的侵蚀。

2.东欧剧变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和东欧各国在改革进程中出现了重大挫折。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其特点是:①来势迅猛,呈多米诺骨牌效应。东欧八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②社会制度发生变化。各国纷纷放弃社会主义制度。③大多通过自由选举的和平方式。仅有罗马尼亚发生流血冲突。④东欧版图发生变化。德国实现了统一,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分裂为二。

3.苏联解体对国际格局的影响:两极格局崩溃→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

①美国企图独霸世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势力借机向原苏联和东欧地区介人,对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的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施加压力。但两极格局结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从而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振兴民族经济。

②社会主义的力量受到重大挫折,同时,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如中国)从挫折中吸取了教训,正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③民族主义思潮抬头→地区冲突、局部战争不断。如波黑战争、车臣危机等问题。

④世界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和平与动荡并存,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仍是争取和平。

4.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改革的背景:进入70年代后,苏联经济日益衰退和恶化,为了维持苏联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需要进行改革。

(2)基本理论:在政治改革中,提出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不只是“纠正社会主义机制的部分扭曲现实”,“而是要根本改造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

实质: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3)实践历程:

①首先进行经济改革,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

②其次进行政治改革,1988年后进行。

a.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对斯大林全盘否定和苛刻谴责,否定革命历史,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引起思想混乱。

b.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③影响:a.经济发展速度接连下滑。b.出现多党,这些党派大多反对社会主义并开始夺权,苏联共产党失去对俄罗斯联盟(加盟共和国)的领导权。c.民族矛盾尖锐,立陶宛率先脱离苏联。d.苏共党内斗争尖锐化,局面已难以控制。

5.“八一九”事件

起因:1991年8月公布了新的联盟条约《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条约从国家性质上抛弃了社会主义,从国家结构上把具有统一国家性质的联邦,变成松散的邦联。此外,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认可,社会主义的苏联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八一九”事件爆发了。

严重的恶果:①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了国家大权。②随着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总书记的职务、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命令停止苏共在军队和国家机关的活动,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性质因此发生了根本变化。③各共和国的分离势力急剧增长。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使独立国家联合体扩大到苏联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因此该宣言的签署标志着苏联的解体。

“八一九”事变反映了苏联共产党内所存在的矛盾。事件结局所反映的问题的实质:这一事件历时不到60个小时即告失败,这固然与事件煽动者的计划不周有关,但其实质,则是事件的发起者们也无力应付由事件发生后导致的国内外局势。

6.“和平演变”问题

政治上利用“人权”、“民主”等口号干涉内政,培植反对派;在经济上利用经济科技优势诱迫其改变内外政策;在意识形态通过各种媒体进行思想渗透,从而达到改变社会主

义国家的性质的目的。

7.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不同点分析

从建设上看:苏联采取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即习惯上所说的斯大林模式。东欧完全照搬苏联模式。中国起初也照搬苏联模式;虽然在1956年后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没有摆脱苏联的模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从改革上看:苏联和东欧在50年代、80年代先后兴起两次改革。前者虽然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但总的来看,是在原体制上的修补,成效不大。后者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放弃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最终导致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改革失败。中国从1978年开始经济体制改革,重点解决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改革从农村开始,逐渐波及城市,走了一条渐进的改革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结果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都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取得成功。

8.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相似之处和教训

相似之处:

①从原因分析:都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造成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人民生活没有提高,党和政府脱离群众;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政治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响。

②从性质分析,都由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社会性质发生剧变。

③从后果分析,都使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

教训:

①必须坚持马列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政治方向。

③要不断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必须坚持中国“三个代表”原则,并将其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

④必须结合国情,坚持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精品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知识点归纳,大家一定要仔细琢磨,理解,才能取得好成绩哦!

相关推荐:

初三下册历史期中复习重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初三下册历史期中复习考点之全国大动乱

 

标签:历史知识点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