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三 > 语文 > 语文试卷

初三语文(上)期末试卷及答案(2)

编辑:

2011-07-18

⑧三是个人的努力。成才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在成才之路上少不了坎坷曲折。“天生我才必有用”。个人要有成才的强烈愿望,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才类型;要善于抓住成才的机遇,又要敢于突破种种传统的、保守的、惰性的习惯势力的束缚;要持之以恒,勇于竞争,不怕失败。努力实现个人的成才,既是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也是实现个人价值和全面发展的体现。

15.本文先论述了 ,然后论述了 。(3分)

16.第④段列举了著名桥梁专家林元培只是中专毕业的事例来论证科学的人才观应不唯学历,你还能再列举一个这样的事例吗?(3分)

17. 原文中有下面一段话:

上海虽然人力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但矛盾同样尖锐:一是人才的基础平台不坚实,如专业技术人员高中以下文化水平的仍占约15%;二是高级人才严重不足,占人口的比例只为0.51%左右,仅是日本的1/10,新加坡的1/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三是人才结构需要调整。这些矛盾既对人才开发提出了迫切要求,同时也为人人成才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你认为这段话应当放在文中第 段与第 段中间,请说明你的理由:(4分)

(五)阅读冰云的《孤岛琴声》后,回答下列问题。(20分)

①那一夜,他重归琴岛,挟一把陪伴他几十年的小提琴。他袖上的黑纱还没有脱去,他沉重的胳膊已托不起一个音符。面对波飞浪涌的大海如对已逝的母亲和妻子,他的呜咽甚至嚎啕很快就被拍岸的惊涛吞没了!泪洒琴板,他艰难地举起琴弓,如丝如缕、如泣如诉的一曲《梁祝》在月夜的孤岛上流淌,似乎连浪花也放慢了奔跑的脚步,驻足倾听。

②他,内地一个惨淡经营的省级乐团的首席提琴手,动荡的岁月几时能容下肩头那把小小的提琴?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是他最快乐的日子,刚从上海交响乐团毕业的他就被内地一个文工团招走了。一个个音符从他那纤细敏感的指间飞出,《良宵》《牧歌》《新春乐》都是他的保留曲目。只是两个半月后,一顶大右派的帽子莫名其妙地飞到了他的头顶,提琴被砸,他被下放农场监督劳动,砸矿石、挑煤渣、开荒种地。八年的劳动,饥荒贫病没有让他趴下,而他纤长的十指却已肿大变形,伤痕累累,布满老茧,再捧提琴时,他的惶恐陌生只化作一声轻叹。

③几乎是从头学起,几乎是再攀登了回云顶天都。他的琴声不复八年前的华丽,却喑哑深沉,凄清渺远,摄人魂魄。重登舞台,再拉一曲《梁祝》,二十五分钟的曲子,他像拉了一个世纪。雷鸣般的掌声里他几乎晕厥过去。

④他成为重放的鲜花,他成为音乐的使者。只是再一次让他承受断弦之痛的却是相濡以沫的爱人,他毫不犹疑地放下了提琴,悉心照料缠绵病榻八年的妻子,直至她“化蝶”而去。

⑤他复又漂回这座小岛,这座留下过他童年啼哭和脚印的小岛,这座据说是音乐的岛。他独自居住在他母亲留下的山顶上一座年久失修的洋楼里,这里的浪涛都鼓荡着音乐,这里的空气都充满馨香,这里的佳木葱茏最善于倾听。清晨鸟儿的啁啾是他的定时闹钟,夜晚,他要么下山面朝大海拉两个小时的琴,要么在他的小屋里调弦试音,蟋蟀、四脚蛇都会摇头晃脑地跑出来倾听,它们是他的听众。小小的琴岛是他诗意的栖息地,是他随心所欲、不眠不休、无拘无束、无人喝彩的舞台。

⑥没有人知道这个经常不刮胡子,不打领带,趿一双沙滩鞋的流浪乐手的故事,人们只依稀仿佛听过那天籁般的琴声。这个现代的鲁滨逊,偶尔也带几个学生,时不时友善地指点路边卖艺乐手的指法,兴致高时还会即兴拉上一曲。

⑦他与众不同的琴声夜夜在孤岛上响起,有几分落寞,几分遗世独立。这是一个孤岛,一个流浪艺人的精神高地。

⑧是的,这里是琴岛,这是不是维也纳。但他是琴岛上唯一的莫扎特。

(选自南方出版社《时文选粹?锐利小小说》)

18.阅读全文,简要叙述文中“他”的生平经历。(6分)

19.文中加点的“化蝶”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4分)

20.文中第③段中说“他的琴声不复八年前的华丽,却喑哑深沉,凄清渺远,摄人魂魄”,你认为这仅仅是描写主人公的琴声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一段中的“二十五分钟的曲子,他像拉了一个世纪”?(6分)

21.小说中的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作分析。(4分)

三、作文(60分)
 

相关推荐:

初中说明文阅读练习题

初三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题

初三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标签:语文试卷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