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三 > 语文 > 语文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点语文版

编辑:sx_zhanglz

2016-10-09

初中的学习意味着新的开始,新的冲刺。学习的难度增加了,知识范围更广,课程的内容更加抽象,更加难以理解,下文为您整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点

1、文章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样一个疑问句作标题好吗?为什么?

答:首先这一标题聚焦当时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其次,它以这种问句的形式出现 ,悬而不论,异常的巧妙。

再次,这就使标题内涵非常丰富: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或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和询问……

2、文章12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有什么作用?

答:对方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对方的论据: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作用:为下文的批驳树立靶子,使批驳更具有针对性。

3、第1段的加点的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答:不能。“总”表明时间之长,频率之高;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 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 表明根本不做别的考虑;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 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4、第1段的两个分号可否改成句号?请说明理由。

答:不能。开头有冒号表示提示下文,改成句号,意思相对独立了,语气连贯性差了。

5、用最简明扼要的话归纳第1段话冒号后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答:信地信物;信国联;信神信佛。

6、第1段中的作者评论“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第三句为什么加一个“却”字?

答:不仅改变了语气,而且表达了微妙的讽刺的意味。

7、第2段“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有人慨叹”有什么表达作用呢?

答:“有人”指出是一部分,即不是全体;“慨叹”则对悲观失望者以绝妙的讽刺。

8、第1段与第2段关系是(D)

A、第一段是作者概写敌论论据,为第二段归纳敌论论点提供依据。

B、第一段写御用文人的行为,第二段写他人的言论,揭露他们可耻的言行。

C、第一段分别从三个方面揭露,第二段从一个方面揭露,作者从四个方面揭露御用文人的丑恶嘴脸。

D、第一段是敌论论据,第二段是敌论论点,作者准备从驳论据入手进而驳倒敌论论点,所以将其论据和论点一起端出。

9、第3段第1句话“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

答:不行。前半句“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为后半句的结句规定了特指的范围。用上这半句,使说理更具有严密性。

10、第3段加点的“这一点”是指什么?

答:第1段所摆出的敌论论据(两年以前,……却也是事实。)

11、作者在批驳时在第3段和第5段所提出的“他信力”“自欺力”分别是指什么?各有什么表达作用?又是分别针对什么现象而言的?

答:“他信力”指的是相信和依赖其他事物的思想和心态,具体指“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它对悲观失望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它是针对“两年前,我们总夸着地大物博”,后来“只希望国联”的现象提出的。

“自欺力”指的是自己欺骗自己的思想和心态,具体指求神拜佛,麻醉自己。它尖锐的指出国民党反动派麻醉人民的罪行。它是针对“两年前,我们总夸着地大物博”,后来“只希望国联”这两种现象和“现在改为一味求神拜佛”的现象提出的。

12、第4段第1句话“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答: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抗日救亡。

现在是不是感觉精品学习网为大家准备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点很关键呢?欢迎大家阅读与选择!

相关推荐:

2016-2017年初三上学期核心知识点(各科汇总)  

2016-2017学年初三上册语文知识点(各版本、各单元)  

标签:语文知识点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