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一 > 地理 > 地理同步练习

2014年最新地理基础初一年级训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编辑:sx_yangk

2014-06-13

完成了小学阶段的学习,进入紧张的初中阶段。这篇2014年最新地理基础初一年级训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是精品学习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欢迎阅读~

1.关于区域内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区域都是按一定的指标来划分的   B.同一级别的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 C.区域的分布位置都是非常明确的   D.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2.干湿地区划分的指标是 A.降水量 B.蒸发量 C.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D.气温与降水 3.下列地理事项中,与青藏高原的“高”“寒”特征无关的是 A.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B.日照强烈,太阳能丰富 C.地热资源丰富 D.城镇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 下表是亚洲东部某国产业结构变化(1953-1984年),回答4~6题。 项目 年度 1953 1962 1972 1979 1984 第一产业 47 37 26 21 15 第二产业 10 16 23 25 32 第三产业 43 47 51 51 53 4.该国可能是         A.中国 B.日本 C.韩国 D.新加坡 5.关于该国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利于发展耕作业; ②南部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有利于水稻生长; ③有较长的海岸线,多良港,利于发展海上航运; ④目前环境问题突出,沙尘暴频发,严重影响大气质量 A.③④ B.①② C.①④ D.②③ 6.关于该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工业经济起飞于60年代 B.工业发展经历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C.本国资源丰富,市场广阔,经济的对外依赖性不强 D.各经济部门的发展不平衡,农业发展相对迟缓,粮食自给率下降 右图是我国三大自然区图,读图完成7~8题。 7.根据三大自然区分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三区划分的依据是气候和植被 B.Ⅰ区与Ⅱ区的分界线是200mm等降水量线 C.地跨三大自然区的省区是甘肃省 D.流经三大自然区的河流是长江 8.在Ⅰ区内部地理事物由南向北的分布,排序正确的是 A.农作物:水稻、春小麦、冬小麦 B.植被: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 C.土壤:黑土、黄土、红壤、砖红壤否 D.地貌:平原、高原、盆地 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区域。读图,回答9~11题。 9.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夏季热量充足劳动力价格较低农业科技发达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B.C.D. 11.A、B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多山的地形 干旱的气候 对外联系不便生产方式落后 水资源短缺 A. B.C. D. 不同区域形成的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结合中国政区图,回答12~14题。 12.甲区域和乙区域相比,气候的差异是 A.甲区域作物生长期较长 B.甲区域降水较少C.乙区域大陆性较强 D.甲区域高温多雨 .符合乙区域土地特点的是 A.广泛分布在此地区的水稻土是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B.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C.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 .丁省与丙省相比 A.劳动力资源丰富 B.陆地交通便捷C.第一产业的比重小 D.第三产业的比重小 15.由甲至丙,城市周边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自然条件 市场需求农业技术 地价高低 A.B. C. D. 16.下列关于该区域从甲到丙地理环境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城区下游河段流量季节变化减小河网密度变大环境污染加剧 城区年平均气温升高 A. B. C. D.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下图,回答17~18题。 17.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

精品学习网给您带来的2014年最新地理基础初一年级训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希望可以更好的帮助到您!!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