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liuwy
2012-12-25
以下是精品学习网为您推荐的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复习课,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复习课
教学目标
1. 了解隋唐政权的建立、发展;
2. 了解隋唐政治、经济发展的特点,能简要分析大运河开通的意义以及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正确评价唐太宗;
3. 了解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完善的过程,初步分析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 了解隋唐的民族关系及对外友好交流,理解和睦的民族关系、积极的对外交流是隋唐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
5. 了解辉煌的隋唐文化的重要体现,懂得这既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与当时的繁荣分不开。
教学重点:
(1) 隋唐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
(2) 隋唐的民族关系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
教学难点:
(1) 对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历史人物的全面评价 ;
(2) 对开通大运河、科举制等事件历史作用的评价;
(3) 懂得隋唐的统一与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隋唐的繁荣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隋唐两代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又一次大一统时期,在此期间,经济空前发展,文化空前繁荣,民族团结,对外交流密切。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影响了中国其后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
二、复习过程
(一)隋唐时期民族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发展出现几个高潮,学生容易混淆。教师设计一张表格展示出来,让学生回忆,并请几位学生填写;
(二)以表格形式简要回顾对外交流基本史实,并就鉴真、玄奘的优秀品格展开讨论;
(三)在学生填写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四)以投影、表格形式展示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发展,并要求学生对上述事件进行简要评析;
(五)先展示四张反映近期发生在西藏拉萨的“打砸抢杀”事件的照片,联系现实,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民族融合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西藏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用什么史实来说明这一点?
(六)以连线题的方式,复习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
三、当堂练习(见《中考总复习》)
四、总结本课
中国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复习课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隋唐两代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又一次大一统时期,在此期间,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对外交流密切。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影响了中国其后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今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进行小结一下。首先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
二、谁与争锋
师:[映示投影表格:《对外友好交流》]
生:
生:
生:
师:([映示投影表格:《繁荣的隋唐经济》])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空前繁荣的阶段,这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发展出现几个高潮。请同学们看图表,比一比,看谁填的又多又好。
生1:
生2:
生3:
生4:
师:同学们记得真好。(生鼓掌)其实比较一下,上述皇帝在统治措施上是有共同之处的,谁先能发现
生5:重用贤才
生6:崇尚节俭
生7:轻徭薄赋,注重发展生产
生8:注重吏治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学历史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用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我国现在提倡艰苦奋斗,坚决反腐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可以讲深得民心。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
三、众说纷纭:
师:[映示投影:《沁园春 雪》]毛主席在他的作品《沁园春 雪》中有一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唐宗宋主,稍逊风骚”,这位“唐宗”指的是谁?如何理解这个“稍逊”?请同学分学习组讨论后集中展示。
组1: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其实他一点也不逊。他在位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史称“贞观之治”。
组2:他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组3:他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看到人民力量的伟大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支持李世民啊,是不是《隋唐英雄传》看多了。(生笑)那又怎么理解毛主席文章里的“稍逊”的这个“逊”字呢?有谁能表示一下看法。(生无人答)
师:提示一下,刚才同学们总结了唐太宗很多的好处,他是否真的“执政为民”,真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吗?
生1:我知道了。他的措施只是为了保他的皇位,巩固他的统治
师:真聪明。他的措施只是为了保护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而不是真的“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做到。这样看来,比起咱们共产党人,他的确还是“稍逊”一些了。(生笑)
师:下面再让我们看看这一时期的两大创举吧:
[映示投影片:《大运河的开通》](指图)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创举,请哪位同学简要介绍一下情况?
生1: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隋炀帝时期修建的,它以洛阳为中心,纵贯南北,北到涿郡,南到余杭,全长两千余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师:说的真好。[映示投影表格:《科举制的建立完善》]指表格:请同学填一填。
生2:诞生时期是隋朝,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
生3:科举制的完善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生4:唐太宗时扩大国学的规模,扩建校舍,增加学员;武则天设殿试、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师:回答的真好。历史事件,向来众说纷争。开凿大运河,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下面请看课堂剧《大运河之争》
隋炀帝:众位爱卿,听说扬州新出一种花叫琼花,花大如碗,芬香扑鼻。朕想亲自去瞧瞧,各位有何高见呀。
大臣甲:天降瑞花,这是皇上的福分,皇上早就该去了
大臣乙:洛阳至扬州上千里,路遥地远,皇上龙体怎能受如此劳顿?
大臣甲:臣有一计,可解此忧。
隋炀帝:卿有何妙计,速速道来。
大臣甲:我们可以先修一条从洛阳到扬州的运河,再造几百艘龙舟。那样皇上就可以坐上龙舟,一路上游山玩水,直到抵达扬州,欣赏琼花……
隋炀帝:好主意,好主意啊!
大臣丙:皇上,这万万不可……
隋炀帝:(疑惑不解地)为何呐?
大臣丙:皇上,我朝刚刚经历二世,国力尚弱。运河开凿,工程巨大,它绵延数千里,需征发几百万民工,此乃劳民伤财之举啊。
大臣甲:大胆放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皇上想征多少人就征多少人,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怎由得你来指手画脚,说三道四?
大臣乙:(沉吟地)眼前看老百姓是苦了点,但运河修好后,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的发展啊。
大臣丙:(哭诉)可老百姓的生死谁管呢?“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啊!
隋炀帝:(大怒)琼花是我的,天下的百姓也都是属于我的。朕宣旨:运河即日动工!退朝!
生:(鼓掌)
唇枪舌剑
师:欣赏完课堂剧,轻松了一下。现在大家知道隋“二世而亡”的原因了吧。下面我们再来参加一场热烈的辩论会吧。欢迎各位积极参与。
[映示投影:辩题:科举制的利弊]
正方1: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许多出身低微但有才能的人也能做官。
反方1:科举制禁锢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也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正方2: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到三分之二。著名宰相房玄龄,大诗人李白、杜甫不都是参加科举考试后成名的吗?
反方2:那大文豪蒲松龄就不是通过科举考试成才的,还有范进,还有孔乙己……
(生笑,鼓掌)
正方3:蒲松龄不也是因为想通过科举考试才用功读书,没考上就做了文豪,这正说明科举考试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那是学习的动力啊。范进、孔乙己更是了不得,“(生大笑,鼓掌)
反方3:每年科举录取的人有几个?为了几个人牺牲多少读书人的幸福?更多的人才都被埋没在科举考试之下
正方4:科举制还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唐诗之所以繁荣,就是因为唐朝将诗赋列入考试科目。
反方4:中国现在科技水平落后,很大程度上就是科举制的危害。
正方5:作为正方,我来总结一下本方观点。我方认为: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文学艺术的繁荣。他的出现,是一件好事。
反方5:作为反方,我方认为:科举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毒害了中国很多知识分子,鼓励人们“读死书、死读书”,阻碍了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
(生鼓掌)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科举制运用考试作为选拔人才一种方式,有他的可取之处。我们现在不还是要参加中考、高考么?(生笑)但是一考定终身,也确实有很大的不足。我们现在推行素质教育就是在努力弥补这种缺陷。下面我们进入另一个环节
四、追本溯源:
师:[映示投影片:《近期发生在西藏拉萨的“打砸抢杀”事件》],每一个关心时事的同学都知道这是什么事件,藏独分子的话有道理吗?你能用什么史实反驳他们的谬论?
生1:没有道理。7世纪时文城公主入藏,增进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密切了唐蕃经济经济文化交流
生2:8世纪时金城公主嫁入吐蕃,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
师:说得真好。设身处境,假如你当时在拉萨,作为一个爱国公民,你该如何做?讨论一下。
(学生议论纷纷)
生1:和藏独分子作斗争。
生2:劝说不明真相的群众。
生3: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
生4:……
师:对,大家说的真好。老师只想说一句,与违法犯罪作斗争,我们不但要勇斗,还要智斗。作为未成年人,首先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五、轻松一刻:
师:轻松一下,做个游戏,“连连看” 。[映示投影:《辉煌的隋唐文化》]
生:
六、快乐的时间总是不知不觉,本节课我们对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历史作了一个简要的回顾。谢谢大家!(生鼓掌)
教学反思
本单元知识点繁多,我在复习时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通过表格、地图、图片等多种方式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借用一些娱乐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课堂剧、辩论会、时事发布会等形式将学生的知识进行深化;根据中考考点,联系现实,与学生共同探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讲练结合,通过同步练习,巩固基础知识。但是作为复习课,知识点之间跳跃性太大,缺乏必要的融会贯通,以后我要注意改进。“开放”与“繁荣”是一体的,唐朝的“开放”是全面的开放,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文学艺术,因时间关系,没能讲透。
相关推荐:
更多初一历史教案,请关注精品学习网
标签:初一历史教案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