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一 > 历史 > 初一历史教案

《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课堂实录

编辑:sx_liuwy

2013-01-09

 初一在整个初中阶段很重要,有扎实的基础,会使学习更加轻松。下面就为您推荐内容《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课堂实录。希望您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课堂实录

【复习旧知】

课前预备铃声响起后两分钟,由科代表带领全班同学齐读《历史指导丛书同步训练》第45页上一课“知识建构”,教师强化复习提问:

师:上一课中所学,建立的两个政权的名称及建立者是谁?建立政权有何不同?

生1: 明朝 朱元璋,清朝 皇太极

生2: 一个是汉族建立的,一个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生3:建立者一个是农民领袖,一个是满族贵族。

师:明清政治有何特色?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4:特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内容:①废丞相,权分六部;②设内阁;③建立厂卫制度;④设军机处;⑤八股取士;⑥大兴文字狱。

点评:历史学科学生学习的时间少,课后的复习基本上落实不到位,因此,利用课前的时间复习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复习还要加强,这样才能巩固所学知识,为新课学习打基础。

师:明清时期在政治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是一特色,明清的外交又如何?(板书课题)

【导入新课】

师:2008年12月26日,中国海军开赴索马里护航。事件本身,引起国际主流媒体高度关注,美联社、《华盛顿邮报》、美国《新闻周刊》都将中国海军的这次行动,比作“郑和舰队剿海盗”。这是怎么回事?下面请宁先会同学:讲“郑和擒海盗王”的故事。

点评: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成功。课堂紧扣现实问题,拉进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并将历史故事引入课堂,历史味浓。

【课前小热身】

师:听完故事,同学们很想了解“郑和下西洋”吧。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6~69页,勾画要点,完成丛书第49页的“知识建构”填空。

学生阅读教材,勾画要点,完成“知识建构”

学生分小组交流,矫正“知识建构”完成情况。(组内合作、互助)

点评:新课教学前的预习,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兵教兵”的新课程理念。在操作中,有方法指导、有具体要求,有独立思考,也有合作学习。并且,充分地利用了《练习册》。

师:同学们对“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已有大致的了解,还想知道更多更详细的内容吗?

【知识梳理】

一、奉命出使(背景)

师:郑和奉谁之命而出使?

生(众):明成祖(板书)

师:明成祖为什么让郑和下西洋?也就是出使的目的是什么?

生(众):宣扬国威,加强海外联系(板书)

二、七下西洋(经过)

师:郑和一共几次下西洋?

生(众):七次(板书)

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什么时候?出发地点在哪?

生(众):1405年;刘家港(板书)

师:说说郑和船队到达最远到达哪里?

生(众):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板书)

三、世界壮举(意义)

这是198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而发行的4枚纪念邮票。画面表现的是郑和以及其下西洋时到达占城、古里等国受到人民欢迎的情景。

师:看教材,找找郑和下西洋历史意义有哪些关键词?可同桌交流

学生最后商定有这些:30多个国家 早半个多世纪 世界壮举 航海家

四、开发南洋

师:郑和下西洋带着几许遗憾结束了,但他的远航促进了华侨对南洋的开发。那么,中国人早在什么时候就有人到南洋谋生了呢?

生5:唐朝(板书)

师:唐朝时,武则天重用酷吏,滥杀无辜,为了避难,不少人逃到南洋。之后,到南洋的中国人越来越多。那么,华侨为开发南洋做出了什么贡献呢?

生6:他们带去了国内先进的技术、工具和文化知识,在那里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为南洋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点评:这一板块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教材,落实基础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所学内容,记住基础知识点。

【重、难点突破】

1.重走“郑和下西洋”之路

师:请同学们在教材P67“郑和下西洋路线图”上找到“刘家港”。(并帮助学生明确西洋与南洋的地理位置,强调图上“浡泥”就是“加里曼丹岛”)请同学们用手中笔重走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学生在教材P67图上描线。

师:请同学们绘制“郑和航海图”简易示图(给出提示:选四至五个重要地点,要有出发点和终点,用箭头相连)

两生在黑板上演示,其余学生在自己教材上完成。

点评: 这一环节设计得较好。重走“郑和下西洋”之路,感受郑和船队之艰辛,渗透情感教育;感知郑和下西洋到达许多地区,是一次了不起的航行;通过描线,培养学生识图、动手能力;通过制作简易示图,培养学生将地图信息转化为文本叙述的表达能力。

师:点评学生完成的情况,再次强调最远到达的地区。总结: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与亚非30多个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并与之建立了友好关系。(引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2.感悟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教师展示“郑和远航与哥伦布远航比较表”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比较结果

地区 西洋 美洲

航 海 情 况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次数 7次 4次

人数 27800人 1500人

船数 大船62艘(连小船共计200多艘) 17艘

船只大小 大船长151.8米,宽61.6米 船长24.5米,宽6米

到达范围 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到达美洲

师:请同学们分析比较结果。

生7:时间早;人数多;次数多;船数多,船体大,范围广。

师:从比较结果可以看出:郑和远航具有以下特征:时间早、规模大、范围广(板书)。所以郑和的远航比哥伦布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不愧为世界杰出的航海家。

点评:这一问题设计较成功。一改过去要求学生背教材中结论的枯燥的接受式学习方法,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达成课程目标之“过程与方法”。利用表格提供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延伸拓展】

3.郑和七下西洋的遗憾与启迪

师:郑和远航是了不起的行动,但却后继无人。郑和远航的壮举为什么在7次之后就不再也没能继续了呢?

展示材料,提醒学生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下西洋的费用方面去思考。

材料一: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加强与海外联系,并宣扬国威,命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川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

材料二“支费浩繁,库藏为虚” ,是终止下西洋的直接原因。永乐年间,新建和改建了约二千艘海船。这些船只主要用于下西洋。其中每只宝船造价约需五、六千银两。此外,还要加上各种赏赐品的费用。据说大约花了六百万银两。而直至明中叶时,财政每年税收不过三百余万两。如此宣扬国威的收获之一,是朝贡使臣大量涌至。永乐年间,每年来贡的外国使团平均七个。在第六下西洋回朝时,竟有十六国遣使臣一千二百人同时来朝!对这些外邦朝贡者,按规矩还要赏赐。明成祖曾说:“朝廷取四夷,当怀之以恩。今后朝贡者,悉以品级赐赍,更加厚不为过也。” 以上还没有计算生还者要赏赐;死去的大约一万人则要抚恤。在不堪重负的情况下,这些壮举只好中止。

——毛佩奇《郑和下西洋》

阅读材料一、材料二说说郑和下西洋半途而废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当今的改革开放,你有何启示?

生8:郑和远航是为加强海外联系,不是去发展经济。

师:对的,郑和的远航是政治目的,与哥伦布航行的海外扩张的经济目的有本质的不同。

生9:由于下西洋的开支巨大,导致明朝国库空虚,下西洋被迫终止。

师:也就是说:从商业角度看,下西洋并没有给明朝带来多大的实际利益,这样的对外开放对明朝的发展也没有起到多大的促进作用。而现在的中国也实施对外开放,30年的历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那么,明朝前期的对外开放与中国现在的对外开放有什么差别呢?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

师:明朝前期的对外开放主要是为了炫耀自己,主要是“走出去”,而我们现在的对外开放,不但是“走出去”了,更重要的是“引进来”了。我们引进了外国先进的经验、管理、技术等等,为我们自己的发展服务,从而推动了我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尚且要注意学习他国的先进之处,那我们个人呢?

生10:我们应该多向他人学习,借鉴他人的长处,促进我们自己的成长。

点评:本课设计这一环节在评课中,老师们产生分歧,有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因为课标和教材都没有要求。我们请吴老师作了设计说明。确实,这一环节是这堂课的亮点之一:改变了“教教材”的旧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教师也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提供材料去思考,结合现实去思考,从学生实际出发去思考。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史学观,感悟“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课堂小结】

师:本课第三部分内容“西方传教士的东来”,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自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1:我学到了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了解了华侨对南洋的开发。

生12:我为我国古代的壮举感到自豪。

生13:我认识到:我们应该多向他人学习,学习他人的优点,这样才能让自己发展得更好。

生众:齐读本课丛书“知识建构”。

点评:课堂小结有新意,由学生来完成:说说自己所学的知识、所感受的情怀、所领悟的道理。

【课堂大练兵】

完成《指导丛书》第50~51页的选择题、列举题和材料题

点评:这是一种很好的处理作业的方式,课堂上完成作业,既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即时复习巩固所学的内容,符合初中历史目前的教学现状(学生不愿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历史学习中)。

【课外活动】

有兴趣的同学可根据以下三题,任选一题。

1、利用课余时间,观看电视剧《郑和下西洋》。

2、收集资料,介绍郑和生平。

3、收集资料,介绍一位你了解的南洋华侨名人。

点评:这是有创意、有趣味、开放性的练习题,可以满足部分有兴趣的学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以后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打基础。

教学反思:

1、由于学生没有绘制过地图,所以学生在绘制“郑和航海图”时无从下手,要么把教材上的地名都写上,要么把起点与终点混为一谈,也不知道用什么方式把这些地名联系起来。所以课堂上有必要提示学生如何绘制地图,这样,效果就要好一些了。这说明:在教学时,应多教给学生方法,多在方法上加以指点,最终让学生“会学”。

2、国人多对“郑和下西洋”大加赞许,但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为已用。所以设计了“延伸拓展”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怀疑”,古今对比、古为今用、学为已用。虽然引用的观点在学术上尚有争议,但从教学效果看,升华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当然,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有限,教师要多加指导。

总评:吴德飞老师上的这堂课是初一、初二教研活动上的研究课,是一堂没有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常态课。课后老师评价较高:是一堂高质量的历史课。本堂课体现了初中历史课的完整教学:从旧知复习—情境创设—课前预习—新课教学—课堂作业—课后拓展六个环节一气呵成;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先学后教”“以学为主”“用教材教”“最近发展区”等;重视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学科能力的培养:知识点的记忆、知识结构构建、读图能力、读史能力等;课堂历史味浓:以古思今、读史论史、论从史出、辩证唯物主义史观等;课堂参与性、趣味性强:讲讲历史故事、画画路线图、填填表格、读读材料、想想后果等;充分利用教材、学案、练习册的示范:怎样挖掘教材的价值?学案不在学生手中怎么办?学生拥有的练习册如何在课堂上利用?为如何使用学案教学作示范。不足:课堂超时完成,看来学生学习历史全部放在课堂上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各个环节。总的说来,还很不错,难怪课后老师说:原来历史课也可上得这样轻松、有趣、有味。

相关推荐:

七年级政治第四单元我们的权益单元测试卷

七年级政治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更多初一政治试题,请关注精品学习网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