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一 > 历史 > 历史同步练习

江西省2014年推荐七年级历史同步课后练习

编辑:sx_yangk

2014-04-03

江西省2014年推荐七年级历史同步课后练习

迅速吞并_________地区几个割据政权,统一了_________。 ②北魏建立后,定都_________,后又迁都至_________。 3.时间:①_________后期,鲜卑族强大起来建立北魏。 ②_________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重点难点剖析 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顺应这一趋势。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2)内容: ①政治上:规定官吏俸禄,禁止贪污。 ②经济上:分配土地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③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语,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元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3)作用: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融合的含义:民族融合不是汉化,也不是同化。民族同化,是指的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点而成为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一种是强制同化,另一种是自然同化。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的民族。在阶级社会的历史时期是不可能出现的,只有到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取得胜利以后很长时间内才能有实现的可能。现在我们课本上讲的一般都是指的自然同化而言。从西晋末开始,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先后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各族人民和汉族长期杂居相处,经济生活、文化语言等相互影响,趋向一致,北朝后期,北方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常考热点质疑 1.示例: (1)试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与作用。 (2)北魏孝文帝为什么不顾大臣反对,一定要迁都洛阳呢? 2.质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方法商讨 ●知识系统概述 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4世纪后期,东北地区鲜卑族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后统一了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加强了联系和友谊,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过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知识结构图表 ●学习方法探究 1.本课内容可以和下列图示联系起来: 2.东汉至隋政权分合的形势可以和下列图示联系起来: 同步创新训练 1.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 B.鲜卑 C.氐族 D.羌族 2.北魏建立后,定都在 A.洛阳 B.长安 C.平城 D.建康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在 A.383年 B.317年 C.494年 D.439年 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人口曾达到 A.50万左右 B.100万左右 C.80万左右 D.30万左右 5.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中,把皇族由拓跋改为 A.姓王 B.姓元 C.姓张 D.姓李 6.下列内容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统一黄河流域 B.完成封建化 C.北方民族大融合 D.阶级矛盾 7.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是为了 A.与汉族地主建立亲密合作关系 B.追求汉族政权在洛阳的豪华宫室 C.加强对内迁少数民族的控制 D.加强对中原的控制 8.下列政权中,曾一度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是 ①曹魏 ②西晋 ③前秦 ④北魏 ⑤东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9.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C.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 D.促进北方民族的融合 10.下列内容属于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是 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②加快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③北方农民不断南迁 ④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1.阅读以前学过知识,讨论将下列图示中空白填上: 12.读下面材料,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上面材料反映孝文帝改革哪方面的内容?为什么孝文帝要坚持这方面的改革? (2)孝文帝的改革起了哪些作用? ●自设创造 学会命题,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与创造。题型、难易、数量不限,以留下创设的空间。 提示:参考本课训练试题,可以用平城与课本108页“汉族服饰俑”图,各创一选择题与材料选择题。 走进第二课堂 ●人物风采 冯太后 冯太后,也称文明太后。是北魏第四代文成皇帝的皇后,北魏很有作为的女政治家。他祖父冯弘和伯父冯跋是北燕国王,父亲冯朗降魏后,官至刺吏,因犯罪被杀。冯太后生于长安,姑母是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妃嫔,在宫中受到姑母的传统文化教育。14岁被文成帝选为贵人,18岁时立为皇后。文成帝死后,12岁的献文帝继位,她成为太后。第二年发动宫廷政变,杀了控制朝政的大臣乙浑,临朝听政,执掌北魏政权25年之久。 北魏前期,官吏都没有俸禄,许多官吏靠搜刮和剥削自肥,484年,冯太后改革吏治,实行俸禄制度,规定由国家筹集,定期按官品发放。同时也加大反贪力度,凡贪赃绢一匹以上者,处死。均田令颁布后,规定官职授公田,作为俸禄的补充。此外,还实行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使政府政令能较好贯彻,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实行均田制,增加国家收入。这次改革为孝文帝亲政后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冯太后为人聪明,懂得政务,多权术。对有声望的大臣能以礼相待;即使宠爱的人,小有过失也要加罚,罚后待遇不变,甚赏赐更多或提拔,所以受处罚的人也拥护她。她虽然专断朝政,但也能听取大臣劝谏,是北魏杰出的女政治家。 ●史海拾贝 “胡床” 秦汉时期,人们坐卧起居都用席。席一般以蒲草或蔺草编成,汉代也流行竹席,精细者称为“簟”。坐席有一定规矩,尊者有专席,坐次以东向西为尊。有时对人不满,往往断席。坐席,就如现在的跪一样,屈足向后,以膝抵席,臀部依在脚后根上,如伸足向前,称箕踞,这被认为失礼,一般就没那么讲究。睡眠一般用床,较矮,施之以席。富人不坐席,而坐榻。实际上是一种小床,它与床的区别,就是床高榻低,床宽大,榻狭小,多一人用,也有双人用的。与坐席一样也是跪坐。榻可以待客,各坐榻,中间放食案。 胡床是东汉时由西域传入的一种坐具。魏晋时中原已流行。西晋末更广泛使用。它的形状与现在的马扎相似,上部两根横木间用绳条穿好,供人坐,又称绳床。可放可收,便于携带。人坐胡床是将臀部放在绳条床面上,小腿下垂,两脚放在地上,一般不叫坐床,而叫踞胡床。由于垂脚比跪舒适,后逐渐增加小床高度,开始在小床上垂脚坐,这就导致了圆凳、方凳、椅子等坐具产生。这种变化始于南北朝,到唐代较为显著,与坐姿变化相关的凭几。汉代的凭几与案几相似,几面为长方形,几面较窄,放在人面前,跪坐疲倦时,将肘放在凭几上,分散身体重量,减轻脚部负担。后来又出现了三足几,这就是唐代靠背椅的前身。 参考答案 1.B 2.C 3.D 4.A 5.B 6.解析:此题从内容上讲是“因果选择题”,重在考查分析理解能力。关键问题是要弄清“互为因果”的含义。北魏孝文帝改革是统一黄河流域以后进行的,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故A、D项可以排除。改革只是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谈不上“完成封建化”,B也不可以排除。只有C项在原有程度上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说,由于北方民族大融合,为孝文帝的改革提供了条件,反过来又由于孝文帝的改革,进一步又加强了这种大融合。C是答案的要求。 答案:C 7.D 8.解析:此题是组合选择题,重在考查综合归纳能力。题干所列的政权除东晋外,都曾统一过黄河流域。其中曹魏是建国以前,曹操曾统一了北方。220年曹丕建国后仍保持这一状态;西晋是继曹魏而建立的朝代,而于280年统一南北;前秦与北魏分别于4世纪后期与5世纪前期统一过黄河流域,所以A是正确答案。 答案:A 9.B 10.C 11.上: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下:东晋 宋 齐 梁 陈 12.(1)右面材料主要反映了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孝文帝所以要坚持,一方面为了改变少数民族的旧的、落后的风俗习惯,另一方面也为得到汉族地主对魏政权的拥护。 (2)孝文帝的政治改革,完善了北魏地方统治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改革,既保证了财政收入,又稳定了社会,促进生产发展。孝文帝的迁都与汉化政策,加强了对中原的统治,获得了汉族地主支持,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相关推荐

七年级历史张骞通西域同步练习题  

历史重大发明与科技同步训练试题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