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一 > 历史 > 历史同步练习

初一上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练习题人教版

编辑:sx_zhanglz

2016-10-20

同学们是不是有着聪明的头脑呢?接下来,精品学习网为同学们整理了“初一上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练习题”,来供同学们练习从而巩固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大家一定要认真做哦!

1.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

(1)三国初期,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奠定其统一北方的基础。

错误: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

(2)杜甫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品质。

错误: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

(3)东汉以来,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突厥、氐、羌等,合称“五胡”。

错误: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

(4)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局面,南方社会取得暂时安定。

错误: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

(5)为进一步加强对长江流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将都城迁到洛阳。

错误: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

2. 阅读下列材料:

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上文中“皇帝”指谁?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站在中华民族立场上对这位皇帝的改革进行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什么?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平城戢内所在的大同盆地的土地资源有限,气候偏于寒冷,四面环山地理使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很 大的限制,更主要的是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当时的自然条件养育 150万人口已呈饱和状态。因此稍遇社会动乱或自然灾害,就无法容纳已经饱和的人口,于是就不断地出现灾民流散的现象。

——李凭《北魏平城时代》

材料二 (洛河)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地理条件优势……气候宜人……境内河渠密布,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摘自《洛阳旅游介绍》

请回答:

(1)请你说一说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迁都的主张正确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材料: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资治通鉴》

(1)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哪位皇帝的历史事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位皇帝进行改革有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他的汉化不值得肯定,改革加速国家民族衰亡。你同意么?为什么?你怎么评价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主日:“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

材料二:孝文帝日:“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引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1)两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魏主”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民工潮”最早出现在1989年。这一提法,形象地概括了农民工流动的来势凶 猛而又具有“春起冬落”的特征。它既是我们国家特有的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现象,也是中国社会的一大问题——“民工潮”问题,应当说是“三农”问题的一种实实在在的反映。

(1)我国人口流动现象古已有之,试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人口迁移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天的“民工潮”中北方人口纷纷涌向南方,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南迁是否相同?说说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就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1)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请问他任用了谁进行改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战国时期,使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国家的改革是什么?这次改革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顺应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有效的改革,他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

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引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1)两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一上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练习题就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在学期努力,丰富自己,锻炼自己。

相关推荐: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随堂测验:上册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随堂测验:上册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