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一 > 语文 > 语文试卷

2013七年级语文检测题八卷

编辑:sx_bij

2013-05-27

对于初中生来说,要想学好语文,多做试题是难免的,下面请参考精品学习网为您整理的“2013七年级语文检测题”,希望您的语文成绩能够突飞猛进的发展。

2013七年级语文检测题八卷

一、语基知识与运用26分

1、下面4个字都有三种读音,请把它们的读音分别写在拼音条格中:(2分)

哄_______ 称_______

拗______ 咽_______

2、根据拼音写汉字:(5分)

qī 茶 jí 兴 xuàn 丽 hào 瀚 人情shì 故

qì 墙 jì 然 xuàn 耀 máng 目 书声lángláng

3、解释词语中的加点字:(2分)

言简意赅 不辍劳作

猝不及防 任劳任怨

4、下面句中加点词保持愿意的感情色彩的一项是:( )(2分)

A.德国儿童文学作家米切尔·恩德笔下的小乌龟真是犟得可爱。

B.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C.我忽然掠过了不安分的一念:大家都这样写多没意思!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秋天,用自己的感受去写秋天。

D.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屋里。

5、下列判断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春》、《山中避雨》、《济南的冬天》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

B.行楷的笔顺可根据具体情况改变楷书原有的笔顺。

C.神话故事就是有关神鬼的或有封建迷信的内容的故事。

D.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指的是吴承恩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西游记》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6、填空:(9分 每空0.5分)

写出相关的诗句或文言:

①海内存知己, 。

② ,病树前头万木春。

③山重水复疑无路, 。

④ “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⑤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 ,重岩叠嶂, 。

按要求填空:

⑥《期行》与《乘船》都选自南宋文学家 写的《 》,它们的主题都是揭示是立世之本,我们还学了徐珂的同一主题的文章《 》。

⑦《观沧海》中曹操以半的想象储蓄地抒发胸中抱负的诗句是 , ; , 。

⑧《望岳》中体会诗人杜甫敢于登攀,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 , 。

⑨汉字的形体结构和笔画写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草书、 和行书的演化变革。

7、续写。(一百字以内 4分)

“不行,”程老师干干脆脆地回答,“不行。你的嗓子沙哑得厉害。”

(假设)你举起手站起来对程老师说:“ 。”

程老师微笑着说:“那好吧,京京,你来试着读读。”(假设)

二、阅读语段,按要求答题

(一)

A (一)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

(二)佃农家庭的生活自然是很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线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三)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救济、援助)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管理、约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B (四)a自我有记忆开始,家就是一张笨重的积满油腻的木桌,一碗拌着焦黄猪油渣的酱油饭,一杯用过期折价的奶粉冲调成的牛奶和一只好大好长的冰棍箱……

(五)巷口摆着的小摊就是维持着我们这个贫穷家庭的惟一希望。b夏天,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执著地守侯在一个大大的冰棍箱旁,毒辣的阳光把母亲原已黝黑的皮肤晒得黑里透红,日复一日,竟成古铜似的颜色;因盲眼而被忽略的手,总是留着黑而长的指甲;身上的衣服早已(辨、辩)不出色彩来。但令人不解的是,我一直觉得她的生意总比别人的好,有时一天下来,竟收入十多块。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很让人满意的数目。我曾问她做生意的秘诀,她总微笑着说:c“坐在太阳最毒的地方守着卖,是绝对不会错的。”那一刻,我才知道,这比别人多赚的每一分钱都凝聚着母亲加倍的血汗啊!到了冬天——冰棍无处可卖的季节,母亲就会操起针线缝制出二十多条棉被,租给赶集的或帮工的乡民,每晚租金四毛到六毛不等。于是,整整一个冬天,母亲又忙于拆拆洗洗缝缝补补。

(六)“莉呀,你有出息啦,可不能没良心啊。这三年,我哪能每个月回乡?都是她央人把自己送上汽车,下车后又摸到我住的地方,把东西交给我,让我带给你,然后又孤零零地摸上汽车……”

(七)△ 。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好象、仿佛)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

1.A文选自课文《 》,B文选自课文《 》。(1分)

2.把下面两句分别填在文中加△处。 (1分)

a.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 b.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3.解释A文中的成语“任劳任怨”: ;

再写出两个带有“任”字的成语 、 。(2分)

4.用“√”在A 、B文括号里选出原文使用的词语。 (2分)

5.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2分)

和睦( ) 黝黑( ) 油腻( ) 妯娌( )

6.A、B文中母亲突出的共同性格是 。表现这种性格特征的表达方式,A文主要是 (a.记叙 b描写 c.抒情),B文则主要用 (a.记叙 b.描写 c.抒情) (1.5分)

7.第(一)段中,“很自然地”、“悄悄”等短语说明母亲的突出的性格特征在“我”的身上 。 (0.5分)

A.言传身教 B.耳濡目染 C.潜移默化

8.第(三)段最后一句的作用是 。 (1分)

A.是第(三段)的中心句 B.是(二)、(三)段的概括

C.是(一)(二)(三)段的概括

9.B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a是 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b是人物 描写,其作用是 ;c是人物 描写,其作用是 。(3分)

10.第(六)段是从 (A.正面 B.侧面)反映母亲的 。(1分)

11.第(五)段和第(七)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是 (A.记叙 B.抒情 C.议论)的表达方式。 (1分)

12.A、B两段文段,行文之间都表现出作者的 (A.怀念与感激 B.敬爱与感激 C.怀念与感恩)之情。(1分)

13.从下列答案中选择A、B两文中母亲形象描写的侧重点:A文中的母亲 ;B文中的母亲 。(每空只填写一项)(2分)

A.热情泼辣、感情质朴、勤俭能干 B.含辛茹苦、勤劳俭朴、深沉执着

C.泼辣坚强、勤劳质朴、聪明能干 D.勤劳俭朴、深明大义、宽厚仁慈

(二)

①子曰:“默而识 之,学而不厌( ),诲 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②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 )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 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③先生是( )年乃( )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师应( )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 )几何时矣?”曰:“几( )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1、在语段的横线上给加点字注音。(2分)

2、在语段的括号内解释加“ ”的字。(3.5分)

3、以上语段依次出自课文《 》、《 》、《 》。(1.5分)

4、①文作者是 ,他是 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家学派的创始人。(1.5分)

5、③文中的“先生”指的是清代思想家、语言文学家 。(0.5分)

6、下列句中“以”与“以我酌油知之”一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以养父母、收族之意 B.是以谓之“文”也

C.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D.徐以杓酌油沥之

7、“以我酌油知之”的“之”指“ ”。(用文中语句回答)(1分)

8、塾师赞“先生”年少时是“非常儿”主要是因为先生从小就具有的

精神。(1分)

9、把文言句译成现代语:(2分)

A.何有于我哉?

B.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10、下列有关学方面的警示不在上文三个语段内容中的一项是( )。(1分)

A.知识在于积累 B.随时随地都有可以学习的人 C.学习不要满足于现状

D.熟能生巧 F.学习不能盲从,应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三)

夏之韵

(一)①充满整个夏天的是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③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⑤金色主宰了世界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⑥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几个月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⑦夏天到了。

(二)______________。按绘画的观点,这其中大约有一定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发红叶,□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时的瓜秧,无不□出旺盛的活力。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署气的□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

(三)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四)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淡淡;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读第(一)段,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2分)

A、第②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从触觉的角度,写出夏天草木的丰茂。

B、第③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视觉的角度,写夏天恼人的蝉鸣。

C、第④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触觉、视觉等角度,写出夏天炎热的气候和夏收的紧张气氛。

D、第⑤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从从视觉、触觉、嗅觉等多个角度,写出夏天是充满希望的。

2.第(二)段开头的横线上与下文衔接最为恰当的语句是(   )(1分)

A、夏天是充满生机的。    B、夏天是多姿多彩的。

C、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D、夏天的旋律是富于变化的。

3.第(二)段的方框内依次填入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组是(   )(1分)

A、标志  迸发  蒸腾  冲刺   B、象片  爆发  蒸气  冲击

C、标志  爆发  蒸气  冲刺   D、象征  迸发  蒸腾  冲击

4.第(三)段中连用四个“快”字,叠用“听听”“看看”两个动词,在表达上各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5.最后一段作者说文人笔下多是“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简要分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并说说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三、作文(30分)

题目:畅想_____2003年

要求:1、从下面任选一项填在横线上,使题目完整。

我的、我家的、我校的、我国的

2、畅想应是有理有据的、思路清晰的。

3、600字以上。

标签:语文试卷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