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一 > 语文 > 语文同步练习

初一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练习题

编辑:sx_chenj

2013-11-03

学过的必须再应用才能记住,要不就会忘记,所以小编编辑了初一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练习题,供大家去应用学过的知识!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47分)

(一)字词积累(24分)

1.在下列括号内填入适当的字、音。(16分)

每个人都有一个金色的少年时代。有的人的少年时代如白驹(     )过隙,充满惆(     )怅;有的人少年时代,五彩纷呈(     ),乐趣荟cuì(     );有的人的少年时代,徜(     )徉在浩淼的书海中,xié(     )取最美的果实。愿我们的少年时代都juān(     )刻着最美的记忆。mò(     )然回首,年华无限。

2.找出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修改。(8分)

走头无路     津津有味     美不盛收      心旷神怡

鸦鹊无声     小心翼翼     谈笑风生      罪魁祸首

错别字

修改

(二)名句积累(12分)

3.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雪却输梅一段香。      ②_____________ _____,江春入旧年。

③门前流水尚能西,__________________。      ④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

○5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____。      ○6青女素娥俱耐冷,_______________。

(三)运用(11分)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往事依依》中直接引用《千家诗》的内容,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展现出一幅四季风光图。

B.沈复,字三白,清代人,著有作品《虞初新志》。

C.《伟人细胞》节选自秦文君的小说《男生贾里》,记叙了初一男生贾里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实现伟人计划的曲折过程。

D.《十三岁的际遇》以第一人称“我”来写,这样便于抒发感情,也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

5.下面是某同学写的一个作文的片断,仔细阅读后,用规定的修改符号(不必全使用),对不通的地方、有废话的地方、有语病的地方加以修改。(8分)

“五四”青年节那天,我班举办了一次“青春万岁”主题演讲,校长也参加了。会

上,同学们和许多共青团员争先恐后地上台演讲。演讲会高潮迭起,掌声不断,我们一直

鼓掌。气氛非常热烈得很。特别是文娱委员精彩的演讲,搏得全场一片喝彩声。通过这次

活动,使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阅读理解(53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6-8题。(11分)

乡    思

李觏○1(宋)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注】○1李觏(gòu),(1009-1059)字泰伯,北宋建昌军南城(今属江西)人,住县城北街瑾睦坊。北宋儒家学者,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6.从体裁上看,本诗属于         言          。(“律诗”或“绝句”)(3分)

7.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间的景色?从诗中找出依据。(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往事依依》选段,回答9-11题。(12分)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享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然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修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次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

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9.用一句话简单概括选文的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一句中的加点词能否换成“留下”?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选文中划线句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12-14题。(14分)

五月是故乡最美的季节

○1最是想念故乡的五月,五月是故乡最美的季节。

○2五月,故乡的天总是蓝莹莹的,清澈而透明的,像一口硕大无比的锅,倒扣在大地上,一眼就能看到天的相接的边沿。大地广阔而平坦,田野已被犁种过了,裸露着,黑黝黝,喧腾腾的,像是老太太用梳子,蘸着头油刚刚梳过的头发,一条条的田垄,笔直笔直的,就是那清晰的梳子印。【批注: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被犁过的田野比作用梳子梳过的老太太的头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田野的整齐。】树也发出浓浓的新绿,这一丛,那一簇的,每一棵树都擎起一团绿色的云雾。风也温热、轻柔,轻柔得像妈妈的手。

○3一九九七年,香港回归。那一年,我也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批注:“阔别多年”写出了对故乡的思念。】

○4小村,依旧是那个小村,但已十分的陌生,虽然一些老屋还在,太多的新建的红砖碧瓦的农舍,已经打破了原来的格局,让我找不到谁家是谁家了。明媚的春光下,一家家的小院显得规整和清洁,爽掉叶子的秫秸杆编织的章子,玲珑剔透、精巧的像蝈蝈笼。一家家门前的园子很大,园子里除了种下一年吃喝的各种小菜,大都又载上了几行果树,这是我小时候不曾见过的。

○5五月的故乡,果树正开花。

○6那一树树的枝头上白里透红的是杏花,那白中泛绿的是李花、海棠花、一走进小村,浓郁的芳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果树下又总有几行大葱,绿得耀眼,与果树枝头的鲜花相映成画,构成小村诱人的景致。树木掩映中,我一眼就发现了那幢小村唯一的平顶土屋,——那曾经是我的家——我的生活了十八年的家。那是我们全家人一把土,一把泥,一把汗,构筑起来的小屋,小屋里曾经盛满了我童年的痛苦与快乐,幸福与梦想。

○7土屋比我小不了几岁,新抹的墙皮仍然掩饰不了它的衰老,屋板、椽子都已经腐烂破损,原来平滑的水泥屋顶,已经凸凹不平,被浇上了一层厚厚的沥青,滴淌下来,墙皮

上一块块陈旧的沥青,像一块块老人斑。

○8我曾经无比的痛恨小村的愚昧和落后,贫穷与闭塞。十八岁的我,就像一只刚刚长出翅膀的小鸟,依然决然的飞出这座土屋,飞出小村,去寻找自己的梦。

○9多少年孤独的飞翔与跌跌撞撞,多少次被风雨折断了翅膀,被生活的暗礁划破了皮肉,当我每一次身心交瘁、疲惫不堪的时候,我是多么的想念这座土屋,想念这的一切。

○10土屋的主人告诉我,用不了两年,它也要扒掉了。我心中一阵怅然,要逝去的,我们无法挽留;即将到来的,我们也无法阻挡!

○11这就是生活!

12.文章从第○3段开始写回到故乡后的所见所感,为什么还要在○1○2二两段中用大量的笔墨回忆过去的家乡呢?(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批注是精读文章的常用方法,可以是对内容的客观注解,也可以是读者的主观感悟,例如,对作品的语言、构思及情感等的领悟。请参照文中“批注”示例,对第○8段画线句进行批注。(5分)

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结尾说“这就是生活”,请你结合文章说说“这”指的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幼时记趣》节选,回答15-18题。(16分)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5.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余年幼,方出神_________________           鞭数十____________________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列“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3分)

A.观之正浓    B.故时有物外之趣    C.昂首观之    D.驱之别院

18.朗诵这段文字时,“拔山倒树而来”和“盖一癞蛤蟆也”两句语速和语调是否有区别?请简要分析。(5分)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阅读初一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练习题,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相关推荐

初一语文世说新语练习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强化练习题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