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songyn
2014-06-23
2014年江苏初中会考政治下册考试题由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的,希望给您带来帮助!
二、非选择题(5小题,共60分)
21.(10分)生活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学习和了解宪法是我们每个 公民的责任。读图并回答问题。
(1)上图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图,简述我国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答案】(1)上图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2)从上图中法律的金字塔可以知道,从效力上看,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①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普通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宪法与普通法律的这种关系,通常被称为“母法”与“子法”的关系,即宪法为母法,普通法律为子法;②宪法与普通法律相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内容和精神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规定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③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宪法地位及其重要性。
22.(14分)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世界日益开放,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跨出国门,接触异域文化,与不同文化共处已成为我们面临的新课题。阅读这封邮件,回答问题。
(1)针对小谢的纠结,你认为面对文化差异时,正确态度是什么?
(2)作为生活在广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员,应该如何认识和传承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
【答案】:(1)针对小谢的纠结,我认为面对文化的差异时,正确的态度是:既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我们应持有客观平等宽容的正确态度,面对不同文化应该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多样性,共同繁荣进步,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要善于虚心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长处。
(2)认识:
广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的不竭动力。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传承:
① 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州文化)的责任感,努力学好中华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②全面认识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广州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③积极向身边的人宣传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广州文化),倡议他们多到博物馆、祠堂等文化氛围比较浓厚的地方参观,多阅读与中华文化(广州文化)有关的书籍,也可以通过创新宣传方式和形式来传承;④从小事做起,加强对外来优秀文化的交流,相互借鉴学习,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广州文化),为全面提升国家(广州)文化的软实力做贡献。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世界文化交往中文化差异的态度,以及中华文化的知识。
23.(12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镉大米”、“重金属蔬菜”、“血铅事件”等土壤污染案件频频见报,引起公众极大关注。以下调查结果来自环境保护部与国土资源部2014年4月联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
(注: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还是国家主要的粮、棉作物产区)
材料二:据有关调查,在珠三角地区,不适宜种植农作物的污染土壤占到土壤总面积的22.8%,工业污染是最大祸首,一次性餐具造成的白色污染及居民生活污染也不容忽视。针对上述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回应,当前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尚未出台,土壤污染修复的技术规范还没建立,现有的土壤修复技术也不成熟,治理土壤污染任重道远。
(1)结合表一、表二和 注,描述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并简要分析其危害。
(2)结合材料二,就政府和公民应如何保护土壤资源提出建议。
【答案】:(1)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如下:①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②我国16.1%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1.1%受到高度污染;③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作为国家主要的粮、棉作物产区的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地区土壤污染较其他地区严重。
土壤污染带来的危害:①土壤污染容易造成农产品有害残留物超标,导致农作物等产品质量下降,直接影响人体健康;②土壤污染严重导致土壤不适宜种植农作物,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导致粮食、棉花等重要经济作物的污染、减产,容易造成国家粮食短缺等问题;③土壤污染日益严峻,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增加土壤污染治理任务的难度。
(2)政府:①制定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有关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律法规;②建立土壤污染修复的技术规范,加大对土壤污染修复的技术规范的监督管理;③逐步成熟土壤修复技术,加大对土壤修复技术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④重视工业污染对土壤污染的危害,长期坚持落实治理土壤污染任务。
公民:①树立自觉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学习有关保护土壤资源的知识;②尽量减少或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塑料袋等,减少白色污染;③重视改善生活污染,注意处理好重金属废弃物;④发现企业违规操作造成工业污染,要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举报,与破坏土壤资源的行为作斗争。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时事材料的理解和转化能力,该则材料涉及土壤污染等环境国情国策的知识,考查学生结合材料实际解决土壤污染的做法建议。
24.(12分)实施重大人才工程,是发达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经验,也是我国建设人才强国的重要举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华民族努力实现复兴梦想的 背景下,我国目前最高层次的海外人 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实施5年来,共引进了4180名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取得了一批国际公认的领先成果,推动了“中国创造”,在国际上发出了“中国声音”,带动了海外人才归国热潮,加速了国内高层次人才聚集,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材料二:工业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需求比较
时 期
内 容 工业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
人才需求特点 知识专业化 知识综合化
标准化 个性化
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
服从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
强调权威 强调创新
…… ……
应对之策 阶段学习 终身学习
(1)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国家实施“千人计划”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谈谈青少年如何迎接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挑战。
【答案】:(1)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距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我国实施“千人计划”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缩少与发到国家的科技差距;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我国在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有利于推动“中国创造”,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有利于开发国家人力资源,建设人才强国;有利于带动海外人才归国的热潮,加速国内高层次人才聚集,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
(2)为了迎接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挑战,我们青少年应该做到: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学习能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同时注重提升自己知识综合化的能力;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努力突出自己的个性化,同时又要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等等。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人才强国、人才素质的知识,以及考查学生运用材料作答的能力。
25.(12分)有一些“美”总是那么温暖人心却又震撼心灵。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我们善于发现身边的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刚荣获广东十大“最美家庭”称号的女主人李笑玲,是一名残疾人。她心灵手巧,乐观坚强,和丈夫秉持“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家训,刻苦专研传统剪纸艺术。他们的剪纸融合国画、油画等艺术理念,与现代工艺完美结合,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尽管他们的作品起拍价高达数万元,可夫妻二人从未想过拿剪纸作品去赚钱。很多人不理解他们为什么那么清贫还搞“艺术”。李笑玲认真地说:“我希望有生之年,借助上天赋予的灵感,创作出更多漂亮的作品,留给下一代人,让他们能欣赏到祖国的民间技艺。一旦把艺术变成商品,就会束缚我的灵感,我不愿意这样做。”
(1)李笑玲家庭的家训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朴实的语言,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要求。
(2)李笑玲一家生活清贫,仍苦心专研祖国的民间技艺并传给后人。请用“正确认识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谈谈李笑玲的感人事迹对你的启示。
【答案】:(1)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李笑玲一家生活清贫,仍苦心钻研祖国的民间技艺并传给后人的感动事迹启示我们:①承担责任,往往需要付出代价,同时伴随着获得回报的权利。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承担的责任,选择了自立自强的人生,就应该有勇气和信念,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对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进行正确的评估,作出最合理的选择,一旦我们作出自己的选择,就应该义无反顾地担当起我们应付的责任。李笑玲一家秉持家训,刻苦钻研传统剪纸艺术,坚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值得我们学习,自觉承担自己的责任;②不言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李笑玲立志为传承祖国民间技艺而努力,不言代价与回报,令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彩、更加温暖,更加充满希望,我们应向她学习,自觉树立社会责任感,用实际行动为社会、为国家作出贡献。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的理解,以及责任的回报与代价及启示类题型。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精品学习网编辑以备借鉴。
标签:初中会考政治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