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yangk
2013-12-05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生活在信息社会,就要不断地接触或获取信息。如何获取信息呢?阅读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据有人不完全统计,当今社会需要的各种信息约有80%以上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图书文献。这就说明阅读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还在等什么,快来看看这篇课外世界文学《自杀》吧~
1
《自杀》 [法]爱德华·勒维著 王明睿译 上海世纪文睿公司出版
法国作家爱德华·勒维的小说 《自杀》 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奇书。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乱”。看惯了传统小说的读者,可能会很不习惯《自杀》的凌乱叙事。完全没有时间顺序,情节、场面随意穿插。主人公没有具体名字,也不是我们通常看到的第三人称代词“他”,而是一个第二人称代词“你”。整个小说就像是一本没有页码的书,随便放在一个盒子里,读者抽出哪一页都可以读。这种结构和风格,正如为人熟知的詹姆斯·乔伊斯和普鲁斯特的小说一样。说它凌乱,是从冷静的分析逻辑来看的,但有意思的是,把它当做小说阅读时,并不觉得这些跳跃的内容多么断裂,它们之间转换得还比较自如,并不感到突兀。有评论者称之为“文学的立体主义”,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碎片化”的一个范本。正如“译序”中所说,文学是可以打破时间的桎梏的,作者可以“乱写”,读者自然也可以“乱读”。读者拥有神一样的力量,可以把时间的线性关系踩在脚底下。用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理论来说,就是写作者只是创造了“文本”,经过读者,“作品”才得以完成。
二是“细”。可以用褒义的评价说是细致,也可以用贬义的话说是琐碎,就看读者的欣赏趣味如何。有动态的细,有静态的细。如写“你”骑着蓝色摩托车和小轿车比赛,细节生动,属于动态的细。还有“你”在普罗旺斯的大街上闲逛了三个小时,把所见到的东西一一罗列出来,属于静态的细。其中含有绘画、摄影的逼真性,有时会细到有巴尔扎克写门上锈钉的味道,但与主人公百无聊赖的心态感觉正相吻合。
三是“怪”。小说中的寻常人、寻常事,却总与常理、常情不吻合,让人觉得好生奇怪。比如:“你”下楼乘电梯,上楼却从来不乘; 活着的时候给自己建造墓地并刻好碑文; 见到吃饭的人超过两个就感到不愉快;对文学,喜欢今天的,不喜欢过去的,而对人,却喜欢作古的,不喜欢与自己同时代的……“你”不仅有着很多不可理喻的怪异作为,最奇怪的是“你”的自杀。正如小说中所写的,“你不孤单,不贫穷,不酗酒,也没有被抛弃。你有一个家,一位妻子,一群朋友,一座房子。你不缺钱”,但“你”最终还是选择了自杀。用我们熟悉的“理性逻辑”来看,这个人的死真可以称得上是费解。“你”的经历和结局跟作者勒维非常相似。勒维毕业于法国的商业精英学校,却走上了艺术之路,先绘画,后摄影,同时开始文学创作。就在他把这本小说交给出版社之后10天,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真实的作者死于42岁,其笔下虚构的主人公死于25岁。他们都一样有着神秘难解之谜。
正是因为这些奇异之处,使得这本小说挺有意思。不是指它多么好玩,是说它有着值得品味的内涵。“自杀”的话题,古今中外文学里都常出现。但勒维笔下的自杀有明显的不同。其一,自杀的前奏。我们习惯的情况通常是有一个情绪积累和发展的过程,然后进入结束生命的高潮或结局。勒维的这本 《自杀》 却是突如其来,看似无事,自杀就发生了。其二,自杀的方式。这篇小说中的自杀是典型的西方现代社会的方式———开枪饮弹,带有工业化时代的鲜明色彩。其三,自杀的原因。我们通常看到的不外乎:极度贫困、受欺侮凌辱、因疾病折磨,或因失意(失恋),总之是对现实生活极端绝望。这些在《自杀》这本小说里都找不到。“译序”中指出了这本书里的“四个没有”:没有暴力,没有狰狞,没有绝望,也没有怨恨,的确符合作品实际。但要补充的是,还有“三个没有”也不应当被忽略,甚至应当引起重视,那就是:整篇小说,“你”的整个生活经历,没有快乐,没有成功,更没有完美。如果说,小说中“你”看到的那个巴黎商人无休止的娱乐活动就是他的生活常态,那么,“你”的生活常态就是无休止的平庸无聊。西方思想家说,平庸的恶可以毁掉整个世界。套用此话,也可以说,平庸无聊的一生可以毁灭人的全部理想,包括对生命的希望。小说中有一句话,我以为很有代表性:“感到与世界格格不入,你并不讶异于此,却震惊于世界创造出了像异类一样活着的生命。”所以,“你”结束生命的原因似乎只能解释为“与世界的格格不入”。其四,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自杀的目的。通常是以了结生命的方式摆脱此生的痛苦,寻求解脱。“你”的死亡目的却与此不同。很显然,小说有着浓厚的存在主义意味,让人想起海德格尔的名言———“向死而生”。“你”(其实可以看作就是作者勒维)把死亡看做另一种方式的“生”,是“死亡的生”,自杀是寻求完美的途径。在此岸世界中活得如此琐碎无味,那就到彼岸世界去寻找完美和快乐。所以,“你”在三行诗集里才留下这样的哲思:“诞生突降于我/生活占据着我/死亡完成了我。”前两者都是个人受到外力的操控,只有最后一项才是个人能够做主的。还有,“幸福招手在前,摸不着/悲伤尾随在后,甩不掉/死亡就在那里,等着我。”书中的这些哲言小诗,读者可以不赞成,不欣赏,但它们往往会让人怦然心动,引发灵魂的共鸣和精神的惊悚。
一本奇书,值得看看。
这篇课外世界文学《自杀》,你推荐给小伙伴了么?
标签:文学名著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