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yangk
2013-12-05
广泛的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向往真、善、美,摈弃假、恶、丑;有助于沟通个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使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获取信息和知识,拓展视野。快一起来阅读狄更斯课外世界文学吧~
狄更斯的情人奈莉·特南
克莱尔·汤玛琳《狄更斯传》书影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一生创造了几百个令人难忘的文学形象,他本人也成为了维多利亚时代文学的标志性人物,一百多年来吸引着福斯特(John Forster,狄更斯好友)、文学批评家豪斯(Humphrey House)、约翰逊(Edgar Johnson),以及传记作家阿克罗伊德(Peter Ackroyd)、卡普兰(Fred Kaplan)等人为其作传。而为了迎接2012年狄更斯诞辰200周年,近两年新的狄更斯传记也相继问世,比较突出的是由迈克尔·斯莱特(Michael Slater)2009年出版的《狄更斯之文字人生》(Charles Dickens: A Life Defined by Writings)以及克莱尔·汤玛琳(Claire Tomalin)于2011年出版的《狄更斯传》(Charles Dickens: A Life)。
狄更斯于1812年2月7日生于朴茨茅斯,一生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多部短篇小说、纪实文学、儿童读物,并亲自创办了两个文学杂志《家常话》(Household Words)和《一年四季》(All the Year Round)并任主编。作为小说家的狄更斯同时也是社会活动家,他关心社会边缘人群,亲自参与了许多福利工作。他一生痴迷于戏剧,熟读莎士比亚,不断组织或参加戏剧演出活动,并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内在公众面前朗读自己的作品,燃烧着自身的能量。他虽不像有些小说家比如萨克雷或布沃-利顿一样接受过相对完整的教育,但却对文学有超强的领悟力。他不曾像乔治·艾略特那样深入阅读哲学作品,但凭着直觉却能洞察最深刻的思想。面对狄更斯这样有着曲折经历和庞杂细节的复杂人物,如何寻找切入点,历来是传记作者的难题。初读汤玛琳的作品,我感觉她着重刻画狄更斯的内心世界,试图在大量的历史材料和小说文本之间寻找结合点。由于父母持家无方,家境窘迫,狄更斯童年便立志要摆脱贫穷,希望能靠自己的努力过上殷实的生活。因其母亲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主动把狄更斯送回他本已摆脱的黑鞋油作坊,狄更斯始终不能释怀,并一再反映在他日后的小说中。汤玛琳又告诉我们,狄更斯对伦敦街道的热爱、对伦敦市井的关注,其实是他巨大的好奇心的投射:“他总是在看着什么,倾听什么,对伦敦生活中的一切悲、喜、荒唐和无奈作出反应。这些点滴的观察成为了他日后创作的源泉。”
这部传记正文只有区区420页,作者下笔犀利,叙事流畅。和以往动辄上千页的传记相比,汤玛琳能够做到在这样的篇幅中勾勒出一个清晰的狄更斯,的确功夫不浅。但控制篇幅并不意味着减小研究量,作者尽责地做了写传记的必修“功课”。从书后将近八十页的注释可以看出,她花了大量的精力查阅原始资料和参考前人研究著作:12卷本的狄更斯书信集(由牛津大学出版社自1965年至2002年陆续出齐)和狄更斯在世时“钦定”的传记作家福斯特的两卷本《狄更斯的一生》(The Life of Charles Dickens)是作者研究的起点;狄更斯故居博物馆、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伦敦图书馆、大英图书馆、剑桥大学图书馆等研究机构也留下了作者的足迹。从“致谢”中我们得知,作者为了搞清楚狄更斯曾一度感兴趣的“催眠疗法”(Mesmerism),特别咨询了相关领域的专家。甚至,为了搞清楚狄更斯的身体状况,作者还把历史资料上记载的相关症状作了汇总,请教了医学家,帮助她给狄更斯做出“诊断”。
但是,如此丰富的内容压缩在400页中,的确令人感到有些仓促,有时甚至有“流水账”之嫌。也许汤玛琳把这部传记定位为较为通俗的读物,所以不似以前的有些“评传”(Critical Biography,比如Edgar Johnson写于20世纪50年代的狄更斯传记就属于此类),并没有过多地着力于小说的分析。很多地方作者虽敏锐地点出了文本细节的要义,却没有进一步加以阐释,令人感觉颇为遗憾。比如她在介绍《荒凉山庄》时就特别指出狄更斯是在用诗人的眼光来解读伦敦。她说,“狄更斯是一位诗人,描绘黑暗邪恶与善和美对他来说同样是享受。他的场景常常有着莎士比亚的气度,比如福莱特小姐,她的疯癫其实宣告着真理,她把鸟儿关在笼子里养着,给它们取名为希望、欢乐、青春、毁灭、失望与疯狂。”三言两语,就把读者带入了《荒凉山庄》的世界,展示了作品中最有诗意的场景之一。可惜,她没有过多地停留,便转向了别的话题。我真希望汤玛琳能够不惜笔墨地谈论狄更斯为什么是一位“诗人”,为什么不简单是我们常泛泛而谈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实凡是仔细读过狄更斯作品的读者都不难发现,他笔下的人物常常大于生活原型,但是有些看似夸张和歪曲的形象其实反映的是更为真实的世界。许多人物似乎都有标志性的语言,就像瓦格纳乐剧中的主导动机(leitmotif)或者《荷马史诗》中反复出现的表现人物特征的词组(Homeric Epithet)。但是这些标志性语言并没有把人物“压缩”成寓言中的单一形象,而是直指人物的核心气质,使之跃然纸上。这一切都和我们泛泛而谈的狄更斯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形象相去甚远。其实即使在现实主义到达顶峰的维多利亚时代,文学也从来不是对客观世界的被动记录,因为绝对的客观在哲学史上早已成为幻影。英国19世纪思想家卡莱尔(Thomas Carlyle)在《论英雄与英雄崇拜》一书中认定“诗人”是当今世界的英雄,是他们向人们揭示着宇宙间充满神性的秘密。狄更斯亦如此,他看着眼前的伦敦,平常人也在看伦敦,但他看到的伦敦却承载着他对人性、真理和信仰的看法。
狄更斯课外世界文学由精品学习网独家提供,希望给大家提供帮助。
标签:文学名著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