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课外生活 > 文学名著

不必读书目絮叨初中不必读50种古典名著的理由

编辑:sx_songyn

2014-06-10

不必读书目絮叨初中不必读50种古典名著的理由

一本名为《不必读书目》的书,今年3月刚刚出版,读过的人并不多,却着实吊足了人们的胃口。据豆瓣网统计,截至记者发稿时,在此书页面点击“读过”或“正在读”的加起来仅为163人,明确表示“想读”的却有1534人。

作者刀尔登,一位草根“隐士”,在《不必读书目》中网罗50种中国古典名著,像《山海经》、《老子》、《论语》、《孟子》、《孙子兵法》、《古文观止》、《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以及李白和王维等人的作品,一一絮叨“不必读”之理,大有蛊惑人们“不读书”之嫌。不过,显而易见的是,该书的“磁力”,很大程度上就是拜“不必读”这三字所赐。这不禁让人纳闷,时下的人们到底有多不想读书?

中国古典名著几被“满门抄斩”

有一类书,刀尔登认为个中“精神”时下的人们早已心领神会,于是大胆特赦“不必读”。《孙子兵法》可谓其一,作者给出的理由是“咱们这里,人人都是兵法家”,他觉得在兵法盛行的社会里,不懂兵法的人,早已把基因还给上帝,彻彻底底绝种了。韩愈的文章入选,则是“他的修辞和文法,后人尽已继承,上过中学的人,当早熟悉了;没理搅三分的手艺,连没上过中学的人也早熟悉了,不用远远地跑到文公那里及门亲炙”,再读只是浪费时间。

另有一类书在刀尔登看来“不必读”,是担心时下的人们钻牛角尖,陷进其中就出不来了。不读《山海经》,因为是书中充斥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弄得不好,要看出古怪来。他就曾发现有人拿《山海经》来力证埃及的金字塔是大禹建的,委实荒谬:“《山海经》有一句‘禹杀相柳,……及以为众帝之台’,又有一句‘相柳之所抵,阙为溪泽’,埃及有金字塔在现在的吉萨,吉萨和溪泽谐音,所以溪泽就是吉萨,相柳就是法老。”对于《红楼梦》,刀尔登满腹的意见不在于该书本身,而在于由此引发的各种奇谈怪论,比如书中的诗竟被今人与多弦理论放在一起研究,又如继“曹学”、“秦学”之后,“姥学”正在建立,他认为“红学”对社会日常生活的入侵走得未免有些远,“学”字泛滥得简直可以赏给你我平庸之辈混口饭吃了。

共计50种中国古典名著被刀尔登挑出了这样那样“不必读”的“刺”,管它是家喻户晓还是童叟皆知。如此一来,世间还有什么可读的书呢?

何必较真“必读”还是“不必读”

“必读书目”一说由来已久。2000年前后,教育部高教司就曾指定“大学生必读书目100本”,教育部《大纲》也曾指定共计40本“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书目”(其中初中必读15本、高中必读15本、初高中共同必读10本)。隔三差五也总有学者、大家竞相推荐必读书目,出版商不遗余力地一版再版必读书目。此番《不必读书目》的出笼多少令人哭笑不得,莫非它迎合了对近年来铺天盖地的“必读”攻势的逆反心理,刻意“反其道而行之”?

然而,细翻该书,似乎“不读书”并非作者的本意,他所言的“不必读”,是说“与其误读,不如不读”。难怪有读者细细听得那些危言耸听的理由之后,惊呼“上当”,因为自己不知不觉深得“不必读”书目的真味,像李白,实乃世俗幻想的代言人;像《儒林外史》,讲了一群失意者的故事,他们怎样活下去,怎样把幻想维持下去。这些“理”甚至会催人迫不及待翻阅原著。

在许多老师看来,“必读”还是“不必读”,人们其实无需太拿它们当回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李也说:“公认的必读书目不是没有,比如对于中文系现当代文学方向的学生来说,一些知名作家的代表作品不可不读,像鲁迅的《狂人日记》、巴金的《家》、茅盾的《子夜》、老舍的《骆驼祥子》、曹禺的《雷雨》等。不过在学生那里,一切必读书目都只是参考书目,读不读得看学生自己。”更重要的是,“带着问题读书才最有效率,看看同一个问题作者是怎么想的,自己又是怎样想的,印证、反驳还是补充了自己的想法。没有问题,没有对话,就像一次性消费,看过就忘了,也无所谓精华和糟粕”。

说到底,如果一个人太过计较读什么样的书能为学习或工作找到捷径,未必能把书读好,反之如果抱着增智求知的态度,读书则总是有益的。

 

标签:文学名著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