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yanxf
2016-04-19
转眼间初中的课程即将过半,为了老师更好的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现将沪教版初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第1课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创造宣言》网络教学课例
《创造宣言》是中学语文教材九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课文。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著。在这篇课文中,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文章虽然写于1943年,但在改革开放、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考虑到一般学生对议论文兴趣不大,如果按传统讲授方式,难以充分展示作品的背景资料,学生难以理解课文的深刻意义,实现教学的目标和教育的目的。于是我便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和学生们共同完成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任务。
我计划用三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分为三个学习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课时为尝试研讨阶段。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网上查询课文中涉及到的人和事,提高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查阅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协作交流的能力。
3.了解课文的背景资料,掌握必要的知识。
〖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以下任务:
1.自己选择阅读网站内与课文有关的人和事。
2.(1)任选两个人物,写一份人物简介、或作品创作背景简介,要求语言简洁。
(2)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驳斥了哪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是怎样驳斥的?得出了什么结论?将这些内容写成文章发表在论坛内。
3.本文在举例论证时,事实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各个领域,例证富有典型性,在驳斥每个错误观点时,都用了两个以上的事例,证据充分。要求阅读网上有关资料,学习驳论文章的论证方法。用自己熟悉的或从网上查到的事例,置换课文中的例子来驳斥错误的论点。
【第二阶段】
第二课时为引导研究阶段,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学习陶先生在教育领域里不断创新的精神,探讨创新精神的含义及其意义。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提高他们整体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2.进一步提高学生协作交流的能力,并在交流讨论中激发他们的灵感和创造精神。
3.指导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含义及其意义的探讨,并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层次,联系社会实际进行深入的研讨。
〖教学过程〗
1.作者介绍:将陶行知的有关生平资料和图片投影到大屏幕,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活动,提供理解文章的背景,另一方面从历史变化的角度使学生了解陶行知先生创造精神的现实意义,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精神。
2.语文论坛讨论。讨论以下思考题,如有其他问题也可以在论坛中提出。
A.我们的人类最值得崇拜的是什么?
B.艺术家和教育家所要创造的是什么?
C.我们学生怎样才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学生查阅有关资料,然后在论坛中发表观点,进行适时的讨论,教师也参与其中,对学生的讨论内容及时反馈,提出指导意见并予以适当评价。
【第三阶段】
第三课时为扩大信息量、进行综合分析讨论、并且联系实际训练写作能力阶段。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实际生活经历,有必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资料和现实的社会生活,扩大信息量,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在这个基础上,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分析讨论。为了巩固和深化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写一篇与本课文内容有关的命题文章。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和讨论,扩大信息量,提高认知水平。
2.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加强对实际社会生活的反思,并且真正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结合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1. 阅读有关创造思维、创造精神的资料,开阔眼界,扩大信息量。
2.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然后自由地发表看法。
3.写一篇《创造性与我们的生活之关系》的文章。
上文为大家推荐的沪教版初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第1课说课稿范文,大家感觉还满意吗?
相关推荐:
标签:语文说课稿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