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说课稿 > 初一说课稿 > 历史说课稿

历史说课稿初一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编辑:sx_chenj

2014-03-20

历史说课稿初一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历史说课稿初一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的核心思想是如何科学地艺术地处理好学生、教师与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将课堂真正的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乐学;让自己与学生共同学习、探究;让教材成为我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合作的依托。

桥梁(教材):

本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3、昭君出塞。

匈奴族自战国时期兴起,历经秦、两汉,随着本民族的统一、强大、分裂,与中原地区的关系和战变迁;两汉时期因国力的变化,对匈奴的政策不断调整。“战”与“和”两种方式都促进着中华民族的融合,各民族之间的友好来往和合作构成历史的主流。其间变化,前承汉朝的大一统与两汉经济的发展,后启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在本单元中地位重要。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教学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三个“一”为教学主线:

一个民族——匈奴族的兴起;

一个主题——两汉时期民族关系的演变;

一条线索——“战”与“和”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总结历史规律,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主体(学生):

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系统的学习历史,对历史有一定的陌生感。但对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感兴趣,并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在教学中既要注意科学性,更要注重趣味性。特别是外校的学生,自我表现欲强、思维活跃,通过创设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技能。但因年龄特点,对事物的认识,还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对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有一定难度,这也是课堂设计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要求,对本课我设定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匈奴的兴起及其历史渊源,匈奴与两汉关系的历史变迁,包括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使学生从中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为正确认识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2)了解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的内容及其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做出的重大贡献,认识到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和浓厚的民族感情;

2、能力目标:

1)通过地图对比“冒顿统一蒙古草原”与“汉武帝对匈奴战争示意图”,让学生学会并初步运用地图剖析历史现象及历史变化;

2)围绕汉朝与匈奴的和战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汉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与汉元帝时期的和亲政策有何不同”、“两汉时期对匈奴政策转变的原因”,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比较能力,总结历史规律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各民族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战争与和平都是民族融合的一种方式。

三个目标在整堂课中始终是一个整体,有机结合,在教法、学法中我会进一步谈到。

四、本课重点:

本课重点有两个

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战国时建立奴隶制政权,秦汉时期日渐强大,进入鼎盛。对北方的统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贡献。学习这段历史,有助于学生理解两汉的民族关系。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有助于学生理解两汉对匈奴政策的调整的根本原因。

五、本课难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累积程度的限度,对理性的知识较难理解。因此本课的难点是如何通过对史实的分析、教学手段的合理设计让学生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六、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方法的设计,依托于面对哪些学生、处理哪段教材。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实施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针对外校学生自主、独立、大胆、思维活跃、爱表现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体验等教学方法,我不是以传统教师“教”的身份,而是和学生一起以“学”的身份,师生同堂,解读《两汉的民族的关系》。

七、教学目标的实现(结合课件)

下面我就具体教学过程说明一下教学目标的实现。

(1)渲染气氛 吸引注意

关键词:音乐、图片

一堂课成功与否,开头抓住学生的心,吊起学生的胃口很关键。所以上课前我用《昭君出塞》曲渲染气氛,营造历史课堂独特的感觉。

导入我采用了学生熟悉的《长城》图片,提问:古代长城什么时候开始修建,其目的何在?学生很容易就想到——抵御匈奴。那么从战国、秦到两汉,匈奴与中原的关系如何?由此进入新课,轻松、自如、学生很容易接受,而且能够在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学生,提起学习兴趣。

(2)启发思维 培养能力

关键词:小组学习 图说历史 总结规律

地图是本节课我很重要的一个工具。通过《秦疆域图》、《鸣镝骑射图》、《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图》,学生很轻松地分析出匈奴族的渊源,政权性质以及它的强大,从而在有效的视觉冲击下,于不知不觉、轻松的状态中突破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内容——匈奴的兴起。使学生了解匈奴族对我国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理解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外校的学生有小组学习的优良传统,而且学习的自主性较强,表现欲也很强,因此为突破本课另一重点:两汉时期对匈奴政策调整的原因,我采用了小组自主学习的方法,通过导读题:

汉武帝时期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如何?有何表现?

同汉初相比,汉武帝时为什么能反击匈奴?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对当时西汉与匈奴的关系有什么影响?

培养学生自学、合作、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将知识、情感、能力三个目标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同时也突破了教学重点。课堂效果非常好。

(3)激发兴趣 活跃课堂

关键词:历史剧表演、谜语、诗歌

历史剧场一直是外校的传统,以外校传统为依托,我设计了本课的一个兴奋点、一个兴趣点:历史剧表演《昭君出塞》,来进一步突破本课的难点:如何理解两汉的民族关系。学生对昭君的故事很感兴趣,所以课前主动做了大量资料的收集。从台词设计到演员的选定,剧目的编排,到课堂上的表演,完全是学生。一个历史剧表演,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胆量、综合协调能力、并极大地延伸了课堂教学,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紧密结合,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并在课程进半时制造兴奋点,提高学习兴趣。

诗歌是我安排的另一个兴趣点。文史不分家,利用诗歌再次激发学习兴趣,帮助理解、帮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加强学科融合,用诗歌给学生带来文学美感。

谜语是我给学生的课后点心。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历史谜语。用谜语作为课后基础知识的巩固,学生不会厌烦,记忆也会很深刻。

八、课堂反思:

关键词:学生主体 快乐课堂

一切的课堂设计围绕一个主体:学生,一个原则:课堂轻松、充满未知,一个效果:不知不觉、意犹未尽。总体来看,课堂效果比较好,达到了预期目的。但如何根据教材的变化、学生的不同,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内外的活动,更科学的教学方法,来辅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让历史课堂生动、有趣,历史学习延伸到课堂内外,是我今后思考和努力的方向。比如:历史剧的编演可否采用多个演出组竞赛的方式,扩大学生参与范围,或者更大胆些,让学生穿上古装;诗歌的运用能否更巧妙,贯穿于课堂始终等。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分析和安排,请各位老师指教。谢谢!

相关推荐

最新初一历史说课稿灿烂的青铜文明 

最新初一历史说课稿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标签:历史说课稿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