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zhanglz
2016-03-24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尽快地掌握科学知识,迅速提高学习能力,接下来精品学习网初中频道为大家提供的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说课稿。
第一是从“教学兴趣点的选择”来看“两种课程观”。如果我们把关注的点放在“传记的特点及写法”上,也就意味着我们选择了一种“知识系统课程观”,这一课程观的核心就是语文是一系列知识点的总和,“知识树”和“一课一得”是这种课程的两个极端的表现。反之,如果我们把关注点放“传主的生平及思想”上,我们其实也就在有意无意中选择了一种现在比较流行的“主题核心课程观”,在现行的人教版初中教材就是以一个个的核心主题来组建单元的。在这种课程观下,《鲁迅自传》主要的学习目的不在这一文章中所体现出的传记的特点及其写法,而是感受人类历史上一颗伟大心灵的跳动。
当然,作为传记,不论放在何种单元,它势必要牵涉到传记特点的学习。但是在不同的课程观下,它们的指向也是并不相同的。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语言学习观”。在知识课程观中,《鲁迅自传》作为第一篇传记文章,我们就是要通过文本的学习,授予前人已经反复提炼而得的有关“传记”的知识,并要求把它作为一个“方法”,来剖析其他相似的文章或者进行类似的创作。在这里,有关传记的知识不妨视为“举一反三”中的“一”。而在以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背景的课程观中,这些传记的知识是在学习几篇有一定相似性的文章中,由学生主体在一定的条件下感知到这些异同,这时候,这个相同点有些是清晰的(这也就是前人已经提炼的知识点),而更多的是属于语感领域的尚处于模糊的认识。这些认识,我们不妨称之为“举三反一”中的“一”。
另外,《鲁迅自传》作为一篇传记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典型性,它有太多的信息已经在文字中有意地“被遗失”,这是由于两个原因导致的。其一,因为这是一篇作者写的“自传”,而当时作者一方面已经是世界名人,一方面却与许多论敌在进行着斗争,他不可能在自己的传记中标榜自己的真正的成就。另外,这是一篇应苏联人翻译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需要,所写的一个附带的作者简介,也没有必要写得明白。
了解这些,都将对教法的选择与确定产生影响。
接下来谈谈我的教学处理意见。
在我的教学处理意见中有个前提,即把《鲁迅自传》放在新课程背景下来观照,以更多更深入地了解传主鲁迅的生平为教学指向来进行设计。
所以,首先要做的,是把鲁迅的价值以最恰当与新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我以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说法,既太笼统,又缺乏新意,更不能打破学生与鲁迅的距离感,激起学生内心的涟漪。我个人以为,引用郁达夫在听到鲁迅死讯时所写的那篇文章可能是一种比较好的切入法,可能会通过“引文”制造出较强烈的“情感落差”。在郁达夫的文章中有这样几句最有名的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这几句话结合《亚洲周刊》把鲁迅的作品评为20世纪亚洲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第一名,应当能够在学生引发产生一些情绪的动荡,为学习冷静的文本作好积极的准备。
在进入具体的教学时,要尽可能地还原历史情境与细节,可先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根据制作鲁迅年表,有基础和条件的学校和班级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在这个简单的年表上配上历史事件和鲁迅主要著作,条件不成熟的,教师也应该自己动手,把鲁迅一生的主要事件、主要作品和他生活的背景勾勒出来,以期让学生了解一个较为完整的鲁迅。
但是,仅仅两堂课是不可能了解鲁迅的,所以,对有兴趣的学生,老师要提供进一步的引导,用时下一些学术性的著作,来补充课文不足。譬如钱理群的《与鲁迅相遇》《走进当代的鲁迅》《心灵的探寻》,林贤治的《人间鲁迅》等。读鲁迅这个人,甚至比读鲁迅的作品更重要;也只有反复阅读鲁迅这个人,才能真正读懂鲁迅的作品。
谈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与鲁迅的关系--你无法绕开!C.以课外阅读
图片中显示的我以前所读的鲁迅的文章,和我在接到空中课堂的任务后所读的一些鲁迅的文章。这里想借此机会再为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用一辈子备课”正一下名。在苏氏的原著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用一辈子来不断地进行广泛的阅读,然后,用十五分钟的时间来备具体的一堂课。
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说课稿还满意吗?相信大家都会仔细阅读,加油哦!
相关推荐:
标签:语文说课稿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