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说课稿 > 初一说课稿 > 语文说课稿

北师大版语文初一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怎么写

编辑:sx_yanxf

2016-05-18

同学们现在正处于初一阶段,这是一个初中最为关键的时期。精品学习网初中频道为大家准备了北师大版语文初一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怎么写,欢迎阅读与选择!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所选文章是先秦诸子散文,阅读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认识古代社会,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历代传诵的名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他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在由个人说到国家。进而导出本文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全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使结构非常清晰,富有说服力。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标定位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基本内容;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以此为基础,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本身的特点,我设置了三个目标:

(1) 知识积累目标(重点)

用准确的语调有节奏朗读课文;

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积累文言词汇;

在熟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能力训练目标

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把握文章主旨;(重点)

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把握文章写作特色;(难点)

(3)素质教育目标:

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三、学情分析

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学生首次接触此类文章,对文体理解上必然存在困难,且初中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过于透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适当引导,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把握主旨”上,文体解读上可简单带过。

四、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

在“导入---诵读---翻译----探究---拓展”课堂教学模式下,通过教师启发诱导,引导学生独立解读文章,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本教育理念。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思路,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体会文章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制作突出实效的特点,课件的运用力求达到调动学生热情、引导学生思考的效果,辅助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掌握重点词语意思,整体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本环节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借助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导入:

一个好的导语能有效创设文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在美国的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人们为了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鹿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疾病在鹿群中流行,许多鹿病死。不得已人们又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同学们有何感想?学生很快总结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么人是不是也是这样?

通过这样设置导入语,学生很快被吸引住了,不仅注意力集中,而且增强了学习兴趣,很快进入角色。

(三)诵读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对停顿;读出情感。)

2、提读,组织学生听读、点评。

3、范读,播放朗读录音。

4、齐读。

诵读是古诗文教学方法之首选,也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三分诗,七分读。”诵读对文言文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它既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通过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突出“用准确的语调有节奏朗读课文”这一目标,为“反复品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这一教学重点奠定基础。

(四)细读释义

细读课文、疏通文意,也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学生积累词汇、理解文意的过程,也是初步体会文章主旨的过程。

本环节我这样来设计:

①自主翻译,学生参照课下注释,逐词逐句翻译文章,划出疑难词句。

②小组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疑难词句,将仍不能解决的疑难词句记录下来。

③课堂释疑,学生提出上尚未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④强调检测,投影出示重点词句,检查学生翻译掌握情况。

⑤自主巩固,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自主翻译一遍文章,以达到巩固效果。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扫清词句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词类活用、通假等现象,五个步骤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紧推,把学生放在学习的首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

内容探究

在这一环节上主要理解两个问题:一是文章写了什么?(即本文的思想观点)二是怎样写的?(即文章写作思路、语言特色等)。

问题设计一:

自主思考: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举他们的例子想说明什么?

通过思考,积极主动回答问题,总结明确“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的道理,紧扣这一问题,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并通过自主举例,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这一环节也是紧扣 “体会作者思想观点,把握文章主旨”这一教学重点。

问题设计二:

合作讨论:作者是怎样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的。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讨论问题,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和教师适当点评补充后。鼓励同学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回答,比如论证方式、论证角度、语言特点等,教师予以积极的评价,激励大家的探究热情。教师最后做简要的总结。

这一问题的设计不仅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而且也领会理解“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这一教学难点。对语言特色的理解,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排比的效果。本环节的设计不仅进一步落实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学重点,而且也解决“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和把握文章写作特色”的教学难点。

)拓展延伸

辩论小活动:

以“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这个观点为辩论题目,赞成和反对的双方各自陈述理由,展开辩论。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更是要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现实、关注社会。

此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由课堂走向生活,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出人才,关键在于人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不仅理解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学会在困境中奋起。更能贴近生活,客观理智的从容面对生活中的逆境与顺境。

(七)作业积累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题目:请同学们再搜集两个能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实例。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学要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此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进一步的理解课文思想主旨,不仅积累了知识,而且拓宽了视野。

六、教学理念

1、以学生读学为主,教师适当引导点拨为辅,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也运用了生本教育的理念,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既学习了知识,又收获了道理,体验到学习的成就与快乐。

2、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当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增强了合作意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让他们每个人都能用好自己的40分钟。

3、拓展延伸不仅落实素质教育目标,而且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将文本与生活联系起来。在文言教学中增强趣味性、生动性。

、板书设计

相信大家对于上文提供的北师大版语文初一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怎么写相关内容一定仔细阅读了吧?祝大家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说课稿《论语》八则范文 

(语文版)初一下册语文说课稿范文之第27课《包拯》 

 

 

标签:语文说课稿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