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就业压力一路飙升的今天,大学生早已不是昔日众星捧月般的天之骄子,继考级热、考研热之后,新一股的“考证热”俨然已经风靡大学校园。除了大学英语四、六级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这些通用型证书,托福、雅思、公务员和注册会计师等各类职业型证书也成为许多大学生追逐的热点。那么究竟考证热源于何处?考证又为何能够赢得大学生的青睐? |
这两年,在大学校园里出现了考证热,热到什么程度?不知道。近日笔者在北京交通大学随机询问了6名大学生,结果发现他们都已加入到考证大军中,其中两位还是大一的新生。接着,笔者又走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几所高校,发现大学校园里的考证热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一些大学生甚至逃课参加培训考取证书。
大学生们何以如此热衷于考证呢?大学生们回答最多的是:就业和发展。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提供的信息,中国已在90个职业采取了职业准入制度。有人断言:“21世纪将是职业证书的时代。”因此,在“考证时代”,大学校园出现“考证热”也就不足为怪了。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以考取各种各样的证书,成了大学生们选定的“必修课”。英语、计算机、注册会计师、公务员、电子商务师、项目分析师、LOMA寿险管理师……各种各样的考试给大学生们提供了很多选择的机会。
大学生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换来的证书真的就能成为他们的“就业通行证”,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吗?高校的老师、各类证书的培训机构对大学生考证热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培训机构:考证并不等于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在大学生考证热中受益最大的培训公司对此是如何看待的呢?天津明理公司程社明博士对笔者说,我对大学生考证热在态度上是比较赞赏的。这说明大学生已经开始认清了文凭与职业证书的区别,文凭更多的是知识的证明,职业证书则是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有了文凭,再去考各种不同的证书,说明大学生对能力这种外在表现的认识有了提高。
但对目前在大学生中存在盲目考证的现象,程社明博士并不赞同。他说,首先考证是好事,但不是说什么证都要去考,也不能不分考证时间。他建议大学生们在考证时应该从两点出发:一是从工作需要出发;另一点是从自己感兴趣、愿意从事的行业发展,或是跟自己发展相关的职业出发。
北京环球菲特咨询培训公司高级培训师、职业指导专家胡欣欣也提醒大学生们,大部分“考证”课程只是学校学习知识的延伸,并不等于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且人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条件都有限,所以大学生们要注意选择专业对口、实用性强的课程?这样的课程才会既对求职有帮助,又能扩展自己的知识。
高校:专业为主考证为辅不能本末倒置
北京化工大学毕业生分配办公室王效斌老师指出,考证热出现的前提是毕业生希望在就业市场上增加砝码,通过考证证实自己的实力。但如果大学生以逃课为代价去搏一张甚至多张所谓的“就业通行证”,实际上是在耽误自己的主要学业,因此不应该提倡。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处就业办公室文书锋老师也表示,学校支持学生参加考证但不能本末倒置。他说职业资格准入制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学生参加考证与目前学生就业压力大有关,而且考取了相关的证书学生在参加工作后在收入上也会有所体现。但是学生参加考证,应不影响正常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不能本末倒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就业处的赵瑞君主任告诉笔者,对于大学生考证热,该校的态度是不鼓励也不反对。因为学生的培养是一个综合的体系,是学校师资力量、教学环境和校园文化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不是靠多一两个证所能代替得了的。但是学校也不反对学生在不影响专业学习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考取相应的证书来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的实际情况。
用人单位:我们更看重实际工作能力而非证书和学历
大学生考取了各种各样的证书,培训机构也各尽所能推出了结合企业需求的课程,接收大学生就业的用人单位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了,他们对于大学生考证热的态度是什么?
存在即合理。胡欣欣博士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认为,目前一些用人单位录用新人的标准也影响到了大学生的考证热。她说,目前很多企业招大学生的一个评价标准就是看其持有什么“证”。这也是企业没有办法评判大学生的一个办法。
但这并不能说明用人单位就一定会买证书的账。中粮集团人力资源部李小姐就大学生考证热对笔者作了如下的回答:就我个人而言,也是不太看重这些证书的,它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持有者的能力,我们更看重求职者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且,目前中粮集团也没有推出任何需要某证书才能到某岗位任职的计划。
用人单位录用新人最主要的应是看求职者有没有具备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岗位的工作能力。某广告公司的一位市场负责人告诉笔者:“我们曾招聘过一个有CPA证书的应届毕业生,事后发现,他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实际工作能力较弱,连做账也不会。这给了我们一个教训,招聘过程中还得看重实际工作能力,而非证书和学历。”证书最多只是一个敲门砖,如果毕业生拿证书做文章而没有具备相当的工作能力,在试用期也将露出马脚,最终还是会被解聘。
更多精彩内容:精品学习网大学频道 精品专题:大学专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