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大家对大学就业十分关注,我们编辑小组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12年毕业等于失业——百万大学生遭就业难题”一文,供大家参考!
12年毕业等于失业——百万大学生遭就业难题
根据教育部2001年的估算,2001年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0%,待业率为30%,约34万人待业;2002年预计37万人待业;2003年为52万人;2004年为69万人;2005年为79万人。
今年迄今为止才50%的签约率表明,大学生就业难题已经超出了人们的预料。
但专家们的看法是,问题可能被夸大了,就业危机不是扩招惹的祸。
蔡指出,与13亿的人口基数相比,大学生数量绝对不是多了,而是太少。因此,高校教育仍需要继续扩大。
相同的观点来自中央教科所战略室主任蒋国华,“美国2亿7千万人口,拥有大学逾4000所。按此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若按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
“中国现在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怎么能说多呢?”蒋国华说,中国即使在未来10年、15年内,大学在校生达到3000万人也不为多。
问题是:既然大学生数量从总体上还是缺乏的,为什么又会出现今年这样百万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凭什么要优待大学生?
拥有知识和能力优势的大学生们,在中国仍被当作特殊群体。
SARS疫情带给中国的就业冲击是显著的。但,相对于数百万同样失去工作的农民工和城市下岗职工来说,大学生们享受到的就业关注和政策支持,在某种意义上堪称是“超国民待遇”——中国财政部7月4日发出通知称,2003年应届大学生从事个体经营的,一年内可以免交行政事业性收费。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还联合启动了针对2003年高职毕业生的培训工程,服务对象锁定为尚未找到工作的贫困家庭和农村毕业生。
南京市提出了对贫困大学生实行按专业对口或接近的原则,进行指令性计划分配的措施。甘肃省也提出了对救助贫困大学生就业的一系列举措。
在社科院人口所所长蔡看来,这些旨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举措,带有很大的引导性,“促进大学生就业,尤其是贫困家庭大学生的就业,对保证社会稳定,是需要的。但同时,从长期看,政府在对待大学生就业问题上需要逐步减少特殊政策扶持”。
蔡的意见与目前的很多专家相同,他们主张让大学生们接受市场竞争选择,从中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只有遵循市场的规律,才能从根本上调整大学生就业市场面临的结构性矛盾。
中国社会调查所所长李冬民教授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开始从精英阶层向大众化普及,大学生的就业困难还将有所持续,但随着就业观念的调整和市场适应力的增强,大学生们将在与其它劳动人口的竞争中,展现知识与能力优势,用不着政府太操心。
“还有,大学应当有权决定开设哪些专业,紧缩哪些专业,从而更好地与市场对接。”蔡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无论是大学生,还是整个社会,都需要改变对于大学生失业的看法。
“在发达国家,从来没有人说大学生失业了就是不正常现象。任何人如果长期在市场上找不到工作,只能证明他的能力出了问题。”北京零点调查集团董事长、社会学博士袁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对于中国来说,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背后,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的社会和教育领域需要倡导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念?
让我们学习尊敬“蓝领”
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国家资源过度向白领精英阶层集中的现象。整个社会以往的观念是,大学生毕业后就当国家干部,大学生就是天然的候补白领。
“于是,从产品设计到广告诉求,所有的人都推祟白领文化,或者有意无意地假装白领。这种社会价值取向的偏见,使得许多大学生出现普遍的职业观念上的偏差。”袁岳根据零点公司所做的调查分析说,今天中国社会的职业构成是——金领阶层(收入和社会地位最高)占5%;白领占15%;蓝领占35%;剩下45%是无领阶层(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最低,所从事工作不需要专门的职业训练)。
与之相比,美国社会的多数人群是:包括白领和蓝领工人在内的中产阶层,其中蓝领工人与普通白领的收入相差并不大。所以,美国人不存在职业歧视。
在管道工、钢铁工、大卡车司机三个最有代表性的蓝领工作领域,有不少从业人员是上过大学的,但他们不会以自已的工作为耻。
中国高等教育还会继续扩大规模,大学生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仍然要不断增长。这一点没有人怀疑。
但在袁岳看来,今天的大学生就业难题应当提醒中国,到底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要成为怎样的人才大国?
他认为,中国要成为“世界工厂”,真正需求量最大的,应当主要是大中专层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比如大量的车间主任和熟练工人。近年来中国各地人才需求榜上的信息,已清楚表明这一点。
而现实的情况却是,中国所有的学院都急于成为大学,所有大学都恨不得成为一流的综合性大学,所有的学生一进校门就被要求成为综合性的人才。这不仅使许多“胸无大志”的青少年丧失了成长的快乐,也直接导致了所谓“文凭浪费”的现象。
在加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中国教育部门也许应当考虑加强整个社会的职员培训系统,让更多的学院甚至大学承担起职业培训的任务,从而在较短的时间里,把中国变成一个“职业人才和现代产业工人培训的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