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学生就业问题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有比较悲观的观点和比较乐观的两种观点。悲观论倾向于认为大学生就业问题严重,一方面中国整体的就业形势不佳,中国在计划体制和半自然经济下形成的劳动力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明显过剩,再加上专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等问题,使得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乐观论认为,所谓的“大学生就业困难”本质上属于一个“伪问题”,我国每十万人中大学生数量还比较少,总体来看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只是存在地区分布不均、就业意愿差异较大等造成了就业难的问题,只要稍加政策调整,这个问题是容易解决的。就实际情况来看,是由于个人主观预期与社会职业结构不符合而产生的。在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根源,我们从宏观社会条件和微观个人主观因素两个方面来进行。
1.宏观方面的原因。
(1)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较大,职位数量增长与求职人员的增长比例不相匹配。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批以前的隐性失业人员变为显性失业人员,同时由于劳动力人口进入就业高峰的来临和大学生的急剧扩招,造成了就业形势“三个高峰”的汇合,使得劳动力市场上职业竞争比较激烈。同时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导致职业结构升级,产生结构性失业,更加剧了就业的紧张形势。
(2)高等教育政策变化太快,相应配套政策没有跟上。高校扩招数量过大,缺乏必要的过渡期,其他如户籍、社会保障等配套政策的改革没有及时跟上。(3)高校扩招过速,专业调整滞后,就业指导欠缺。高校的大量扩招导致学生的专业分布失去均衡,使得学校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解决学生的吃、住、学等方面,很多高校办学思维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专业设置和调整没有跟上社会需求的变化。
(4)就业群体在时间上集中,形成就业高峰,增加了就业的难度。从上面我们引述的新闻报道可知,城镇新增劳动力和下岗职工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都比较庞大,加剧了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
(5)社会组织对大学生的预期发生了变化。在精英教育阶段,大学生每年毕业的数量有限,也由于统分制的限制,许多社会组织都是被动接受大学毕业生。而在大众教育阶段,毕业生数量增多,社会组织有了更多的选择,当然愿意挑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同时竞争加剧,出于尽快见效的目的,招聘方希望大学生能够尽快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