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大学的幸福感为何在大一就消失

2010-12-15

151万考生将参加2011年1月15日到16日举行的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近日表示,要落实考试安全工作责任制,明确责任追究和问责制度,把涉及研招考试各方面、各环节的工作责任逐一分解到相关单位和个人,不留任何工作死角。(12月2日《中国青年报》)

什么概念呢?再看一个数据,明年全国的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预计是650万。排除那些在职进修的人群和部分往届生,可以这样比方,就是平均5到6个大学生当中就有一人投入到考研的大军中。

考虑到研究生的招生人数要比本科生招生人数要小得多,实际上现在考研究生的难度可能比考大学还要大得多。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亲爱的同学们,从前高中老师对你说,熬过这一年你们就进了天堂。现在这句话可能应该换做大学老师对你说了。在高中的时候你们曾无比厌恶的说,一考定终身是不公平的,现在好了,又了一个比高考还猛的研究生考试,你们就开心了吗?显然没有,当一个高考变为两个高考,压力和烦恼随之而来是加倍的。

从大三到现在,我接触的很多学弟学妹当中,很多人一到大学里志向就是要考个名校的研究生。这种现象在以前可能你听到的更多的理由是想要圆自己的名校梦,或者觉得想要从事自己喜欢的研究工作。而你现在再去随便找一个刚入学的小学弟问:“小朋友,你为什么要考研啊?”他立马会义正词严忧心忡忡地告诉你:“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工作太难找了。”不知道该说考研的功利性更强了,还是应该说目的更明确了。

这种工作难找的阴影和氛围,早已成功地埋藏在了大一的学弟学妹们幼小的心灵当中了。所以你可以看到上世纪的大学生一进大学可能就会神采飞扬,激情澎湃,确信自己已经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现在的学生则是一进大学就迫不及待地打听,咱们学校的就业率怎么样啊,工作好找吗?甚至在一开始的填志愿的过程中,好找工作已经成为了家长和学生最重要的考量指标。

从前的大学生可能有点凤凰的意思,偶尔飞飞停停,还有人驻足观赏,他还要待价而沽。现在呢,凤凰们褪下华丽的羽毛,变成了到处乱窜的麻雀。刚进象牙塔就早早地对自己讲,要拿多少多少证书,要准备考研,要准备考公务员,还要修各种各样自己都不太弄得清楚的学位。如果说这种心理在以前是非主流的话,现在可能代表的则是大多数学生的真实焦虑。

我有时候很想对别人说,其实工作也没那么难找啊。这样的话往往招来的是一阵绝妙的反讽,“那要看找什么样的工作了。”年薪几何,福利怎样,发展前景好否。先就业后择业,这句话在政府看来可能是一句温馨的鼓励,在我们则更多的像是一种阴险的陷害。谁都巴不得一下子就风光四面,鹤立鸡群。但我自己所能坚持的唯一就是,至少我该做自己喜欢的工作。

在一个什么都讲究快的社会里,我们越来越等不了了。眼看着周围的同学考上了名校,你心理不爽;眼看着别人找到了好工作,你很忧虑;眼看着别人年薪过十万,你差点没流鼻血;眼看着别人买车买房,你恨不得立马去撞墙。整个社会都在攀比,于是我们一个都想上了发条的玩具,眼睛盯着的始终只有前边那看似绚丽的风景。大器晚成现在更像是安慰一个失败者的潜台词,甚至越来越带着嘲弄的意味。

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在一边谈论幸福,一边谈论数字。于是终于幸福这种高雅的玩意儿,也开始批量化。变成了钞票,变成了房子,变成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春姑娘问青年们,幸福在哪里?21世纪的青年告诉她,幸福在我的口袋里。

欲望终于成功地和幸福混为一谈,于是每个人都开始以幸福之名行欲望之实。太多的人沉溺在欲望的深渊大喊,我不幸福。突然想起网上看的那节外国老师讲的关于幸福的公开课,我想也许中国的大学更需要这样一门课吧。

更多精彩内容:精品学习网大学频道     精品专题:大学专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