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的小说《笑傲江湖》中,华山派的高层领导们在培养人才方面存在巨大争议,后来竟分成了水火不容的剑气二宗。“气宗”认为只要气功一成,不论使拳脚也好,动刀剑也好,都无往而不胜,“剑宗”则认为只要剑术一成,纵然内功平平,也能克敌制胜。
实际上,在教育界也普遍存在着类似的“体用”之争,比如究竟该重基础还是重专业?该重知识还是重技能?该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还是以就业为导向?这些争论一直持续了多年。
从教育部的表态来看,他们对职业教育很明确,以就业为导向。对高等教育则有些含糊。比如2009年11月20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社会需求”太宽泛了,可以说什么类型的人才社会都需求。不过,如果考虑到袁部长这个讲话是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再结合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压力,那么这个“社会需求”或许是有所指的。
最近,英国的教育工作者也在争论这个话题。
据《卫报》报道,一些英国大学正在考虑给所有学科的本科学生增加额外学分的计划,条件是他们必须能显示自己拥有职业技能或职场经验。
比如莱斯特大学推出一项计划,允许那些有能力主办一个研讨会或作一个很好的学术报告的本科生,为自己选修的课程增加额外的分数。
伦敦大学的职业处正在同高级经理人讨论如何把就业技巧换算成学分。
据说,此前工作技能一直是工程等职业技术类本科课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给一名英国文学专业的学生增加职业技能学分还是首次。
当然,这样前所未有的举措少不了引发“剑气之争”。
支持这一计划的人士说,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挑选学科时将基于这些学科能帮助他们找到工作,这是因为大学毕业生很快就要开始偿还高额的学费贷款。从2012年起,英国大学学费将由现在的最高每年3290英镑上涨到最高9000英镑。
英国工业联合会说,他们都希望大学把工作和职场技能融入本科学位课程,以便增强学生的商务意识及谈判技巧。
但是,布里斯托大学哲学教授雷迪曼认为,学会如何思考才是大学毕业生在未来职场中最需要的东西。在他看来,把企业技能培训融入本科课程是一种短视思维,是一种把学位金钱化的做法。
有人说,争啥争啊,“气剑双修”不就解决了?理论上可行,但是《笑傲江湖》里华山派“气宗”掌门岳不群早就断言,“如果两者都为主,那便是说两者都不是主。”这话也有几分道理,大学几年,精力有限,总得有所侧重。
岳不群还有一套理论,他说,“剑宗功夫易于速成,见效极快。大家都练10年,定是剑宗占上风;各练20年,那是各擅胜场,难分上下;到得30年时,练剑宗功夫的便再也不能望气宗之项背了。”这种论调在中国很有市场,用人单位就普遍认为名校的学生基础好,假以时日,必然厚积薄发。不过,这对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不太公平,实际上边工作边充电也不失为一种进步的方法。
那么,大学生究竟该练气还是该练剑呢?要解这个难题,就要用到数学解题方法中的分类讨论了。
以高校定位分类,像北大、清华这类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大多都深造去了,少数就业的学生顶着名校的光环也不愁找工作,恐怕还是当以通识教育为主。普通高校可以效仿英国同行的做法,加强企业技能的培养。
以专业分类,文科、工科专业学生或可有意识增强职业素养,搞理论研究的倒不用那么着急。
以学生自己的意愿分类,毕业后是就业还是继续深造,到大二大三时总该有谱儿了,到时候侧重哪方面都还来得及。
总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教育部在这一点上表态含糊一点儿也是对的,不搞一刀切,练气还是练剑本就该由高校和学生自己作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