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是一个注定能招惹来口水和板砖的“排行榜”。跟着倒霉的还有诸名牌大学。原因无非是,大学应该多排排“学术榜”、“捐赠榜”,少排排与金钱与关的榜——这个“造富排行榜”很可能会引导青年学生们走向“拜金主义”。 |
近日发布的2011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一如所有的大学排行榜,一亮相就引起了争议。根据发布方统计,北大因造就了79个亿万富豪而连续3年问鼎 “造富摇篮”,清华、浙大分别以制造了70个、66个亿万富豪的成绩位列二、三名。可是,大学怎能依据钱排行,经济上的成功难道就是教育的成功?网友纷纷尖锐发问。
中国的大学排行榜,打出现那天起就被口水和板砖包围着。从排名不公、评分指标不全面到“买榜”传闻,各种机构推出的排行榜始终面临公信力不足的考验。每次排行榜公布时,没上榜的肯定不高兴,上榜了位次不靠前也不高兴,上榜位次即使靠前,可要是输了同城名校间的“德比”,全校上下也老大不乐意。大学排行榜为何总惹是非?关键在于用什么才能衡量大学的高下。这个标准不统一,得出的结论自然难以服众。这也是教育部从来不做大学官方排行榜的原因。而热衷于发布各种高校排行榜的民间机构,出发点、利益考量不同,选取的指标、权重也就不同,所得出的结论更是大相径庭,当然没有说服力。
其实,高校能够培养叱咤商场的富豪校友,也是大学教育成果的一种体现。不过,倘若以培养出多少亿万富豪校友作为高校水平高低的重要参考指标,明显有些哗众取宠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似乎也体现出市场经济时代的某种民间心态。从福布斯到胡润,自打这种富豪榜一年到头总出现在我们面前,富豪们上榜、下榜、坐牢、破产的八卦,就牢牢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看客。毕竟,在市场经济的时代,金钱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成功者的故事,不愁没有人看。能够批量制造富豪的地方,自然会让不少人肃然起敬。一个大学,能培养出挣钱能力突出的学生,当然值得骄傲,可是,仅凭这一点,并不能意味着大学教育的成功。
那么,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大学的成功与否?这个问题不禁让人联想起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没错,“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艰深命题,一直困扰着教育界,为何学术大师灿若星辰的盛况这么多年来始终难以重现?与之相对的问题就是,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才算是好大学?钱学森对自己的问题的答案是大学没有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所以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由是观之,钱老显然认为创新人才的出现才意味着大学的成功。确实,追求真善美、坚守科学精神、独立人格、有创新意识,是大学教育应该赋予学生的优秀品质,能够批量制造这样的学生,大学的成功自然毋庸置疑。反之,只擅长像流水线一样成批制造高官、富豪的大学,显然只能成为“造富摇篮”,而不是“造才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