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数学系毕业生、湖北籍男孩柳智宇放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全额奖学金,选择出家遁入空门。北大校长周其凤称,“北大的学生,如果你要出家,就争取做一个杰出的和尚,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你的作用。”国家宗教局局长王作安称北大毕业生出家是“正常的事情”。(11月6日 《新京报》)
假如在一个选择自由的国度,可能他不会被重视。因为做出出家选择的是一个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人,而这个选择也是其自己做出的,出现任何后果都须有本人负责。这些原则和逻辑在选择自由的国度本身就是一种常识,根本没有必要去辩白。但恰恰不是一个充满怀疑和讽刺是时代,当一个人选择出家,由于其本身的身份是北大的高材生,便更被社会重视,从他出家的那天开始,媒体便不止一次提及。这一次一次的提及其实已经在打扰其本身的生活,即使在六根清净的寺院内。
人们之所以提及,在于人们观念中的正常与不正常观念。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作为北京大学的高材毕业生是不应该去出家的,也是不应该去摆地摊,更不应该去卖猪肉。因为作为曾经的天子骄子承载了人们过多的期望,似乎从根源上他们就应该有好的工作,好的明天。当然,这一切都是人们寄予的厚望。这些厚望到底能不能实现还需要跟现实相结合,但当这样的厚望与实际不相符的时候,人们便开始议论纷纷了。这就是从本源的意义上说,为什么柳智宇出家之后,媒体一再提起来的真实原因。
而这一次,无论是其父亲还是称其为自己的“梦中情人”的青年作家蒋方舟都出来了,其是个数学天才无疑,按照人们期望的意志,其应该去研究数学,否则就是数学的损失。这无疑是确凿和正确的。但最关键的转折点在于,当一个选择的做出是来自于别人的压力或者是众望所归的时候,而这种众望所归不是自己的真实意志表达的时候,是做出属于自身意志的选择还是做出众望所归的选择呢?这才真是一个问题。很多情况下,尤其是中国的小孩子和大孩子做出的选择多是社会的世俗的爸妈的,关于自己的真实选择是隐匿在内心的。正在于这样的社会风俗环境下,一个人希冀做出自身的抉择的时候是艰辛和困苦的。
柳智宇的选择是值得敬重的,假如出家是自己内心意志的表达的话。北京论坛上宗教局局长王作安将其定义为宗教信仰自由是言重的话。而北大校长周其凤更是上升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高度上对其出家做出评价。官方的言论在回答质疑的时候是有分量的,但多少有些话走偏锋的意味。因为无论是宗教局局长还是北大校长的话矛头指向的还是就业问题。这样的回答多少有些文不对题的意思。而柳智宇出家的多次被提及也从多方面总结是公众在质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或者在公众的眼中,这样的人出家是不是因为找不到工作等等潜台词。(作者:王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