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工农兵”有无必要

2010-11-10

11月9日,重庆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称,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重庆市将在全市大学生中重点开展带薪实习、种树、学农、学工、学军和社会调研等活动,确保70多万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不少于4个月的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

大学生学习“工农兵”引起了巨大反响。支持者说,这是培养综合人才、培养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由之路。可也有人把话说的很难听,说这是“文革余孽”,形式主义、虚张声势、多此一举。

其实,重庆市让在校大学生参加4个月社会实践很正常。现在,有哪个大学不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呢?问题是,一个“实习、种树、学农、学工、学军和社会调研等活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了那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现在,这个运动过去已30多年了,人们对它的价值的争论依然不断。

大学生学习“工农兵”究竟有无必要?笔者认为,无论如何,已经具备了一定书本知识的年轻人在有基本生活保障的条件下接触接触、了解了解、熟悉熟悉基层,还是很有好处的。即使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也提倡“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也主张“宰相必起于州部,勇士必发于卒伍。”

大学生学习“工农兵”有哪些好处?粗略说来,至少有以下三条:

一是粗胳膊壮腿。年轻人正是长身体时期,接触基层,参加劳动,可以开胸健胃,吃饱喝足有精神。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再加上一句:少年壮才国壮。现在很多年轻人香车宝马、,食甘厌肥,在温室里长大,一个个都长得豆芽菜似地,。长此以往,必将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也必将影响一个民族的精、气、神。

二是了解国情、市情、县情、民情。了解国情、市情、县情、民情,渠道当然可以是各式各样的,比如读书,比如现在很多人提到的上网等等。但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总得亲口尝一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管那种渠道,肯定不能同自己亲身经历比。

三是培养和劳动人民的真感情。人们的社会地位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屁股决定立场,屁股决定感情。知识分子不光要替替富人说话,而且也要替穷人说话,这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然而,想让知识分子替劳动人民说话吗?最好,他就是劳动人民,他就是“工农大众”一分子。

如果有人问,千好万好,让你的孩子到基层锻炼锻炼,你同意不?谢天谢地!只要当官的孩子和我的孩子一起去,让他们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且生活无忧,有社会保障,莫说四个月,即使四年、四十年、直至退休,终身让他做“工农兵”,我愿意。末了,我还想加一句的是:莫说我一个人,你问问所有含辛茹苦供孩子上了大学却找不到工作的“工农兵”家长们看看,看他们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