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高效学习方法有那些?

2013-11-04

大学生高效学习方法:现在很多大学生在读期间学习目标模糊,一些大学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知道自己知道。”那该如何学习呢?

大学生高效学习方法之大学期间应该学什么

“八一三”淞沪抗战之后,杭州已岌岌可危,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担任13年校长职务,使浙大从一所地方性院校成为解放前全国名校之列,浙江大学被称为解放前我国“四大名校”之一)带着浙大师生告别美丽的西湖,撤离杭州。1937年底,浙江大学一年级新生搬到天目山,在开学典礼上,竺可桢作了《大学生之责任》的演讲,其中两句是:“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这两个问题对于今天的大学生同样意味深长。现在很多大学生在读期间学习目标模糊,一些大学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知道自己知道。”这句话被放在现在浙江大学BBS的首页上面(http:..bbs.zju.edu.cn)。对于一个准备进入大学学习四年的大学生来说,首先要思考和解决的关键问题是:

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毕业后希望到企业、政府还是学校、军队工作?以及在这些组织的哪个部门工作)?用人单位看重什么?

这四年要学习哪些理论性知识和哪些技能性知识?

在思考这些关键问题时,和老师、高年级师兄师姐交流大有裨益,经验是无法用书本知识来简单取代的。下面我们就此做一些讨论。

从教育体制上来看,目前中国许多大学专业教学计划、方法、培养目标、师资队伍与市场严重脱轨。中国经济和社会在快速市场化,但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计划经济年代,对于西部地区大学尤其如此。因此,建议大学新生应该对劳动力市场有个初步的认识,把学习知识和技能与市场需要结合起来。下面我们看看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期望与评价,可知市场或企业需要什么。

(一)毕业生状况调查之一

根据2000年北京工业大学等地方工科院校发表的对近几年毕业生素质调查情况。

1.地方工科大学生的优点。

(1)思想朴实,眼睛向内。

(2)安心基层,肯于吃苦。

(3)上手快,动手能力强。

2.地方工科大学生的不足。

(1)有相当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不求上进,应付考试能过关就行,学习态度不够积极,缺乏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知识面偏窄。

(3)社会能力较差。主要表现为:独自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在工作岗位上的适应期相对较长;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弱,外语缺乏口语能力;在工作中,社交、协调、组织能力差;缺乏接纳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自我发展能力与工程创新意识和能力。

(4)心理素质欠佳,心理承受能力差。在学习、就业、恋爱、社会交往中,一旦受挫就背上思想包袱,产生消极心态,难以迅速做出自我调整,从失衡的心态中解脱出来;严重的消费攀比心理。有些学校,这些显得并不突出。

(二)毕业生状况调查之二

为了从用人单位了解大学毕业生质量,武汉大学2002年进行了题为“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的用人市场调查研究,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调查了2000个各种类型和不同层次的用人单位。调查包括22项质量指标,按百分制评价。

从对所列11项能力的重视情况看,用人单位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最为看重占68%,其次是独立工作能力,再次是实践动手能力。要想在大学四年后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并把工作做好,就需要认真分析自己哪些方面的能力需要在大学阶段得到加强。

(三)大学生要成为专才还是通才

大学只有四年时间,究竟要把自己打造成专才还是通才呢?2002年全国大专辩论赛预选赛第四场正方中国人民大学对反方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辩题即《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专才?》,可见这一问题早已引起关注。

在2004年12月4日举行的北京市教委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2所高校联合举办的信息类高校毕业生双选会上,北京工业大学一毕业生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感叹到:“现在高校没有根据专业特点而一味强调宽口径培养学生,学计算机的学生既学软件又学硬件,还学了通信方面的知识,样样都学,结果每样都是蜻蜓点水,与用人单位所要求的水平相去甚远。”

大学生成为“通才”还是“专才”成为大学学习非常关键的一个内容。

通才与专才或者说博与专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两极,具体到个人,是偏重朝通才还是专才方向发展,要依个人能力、工作岗位、职业需要而定。一般来说,从事管理、销售工作要向通才方向发展;从事具体技术工作更主要的要求是对本专业精通,更多地向专才方向发展。

尽管大学教育强调通才教育,但是在专业分工日益细密、知识增长迅速的今天,“专”的竞争力总体上要大于“通”。尤其是,对于名牌大学毕业生可以要求自己成为“通才”,但对于一般普通高校的大多数毕业生,由于自身能力和学校条件的限制、人力市场对非名牌大学毕业生存在隐性歧视等不利的就业因素,要在今天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得相对优势就必须在某一方面突出,成为“专才”,这一点并不因为高等教育研究者的美好愿望而改变。比如学计算机专业,不能网络、数据库、编程、图像处理每一方面知识都处于“会一些”而不“熟练、精通”的水平,否则毕业找工作时往往“样样都懂,却门门稀松”,不能独当一面。这方面已经有很多实际案例。

因此我们认为,正确学习策略应该是:

1.在其他方面保证合格水平,然后在某一方面集中力量学习,达到高于平均水平。

2.对于理工科学生建议学得专一点,不能停留在泛泛而谈的一般性知识。理工科学生今后也有很多担任管理职务的例子,但经济管理知识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学习得到的,在校期间不建议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过多的文科知识。

3.对于文科学生,建议多看相关专业的书籍扩展知识面,但也要有目的地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领域作为主攻方向,就某一块内容超出平均水平,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通常情况下,如果你在某一方面花费时间和精力超出周围绝大多数人时,就可以超出平均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