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richie
2023-10-09 09:13:57
《考试大纲》规定的是18个虚词,而不是8个。
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而,连词,主要用法有: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如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如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以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例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例如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例如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例如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兼言有画静边尘,爱此云山奉养真。文轩莺对桃李颜,言之无罪终难厌。虚名滥接登龙士,须念作劳居者逸。
兼味尝思旅食人,爱把波澜枉陷人。文昌隐隐皇城里,言讫屡颔天子颐。虚疑皓首冲泥怯,花中来去看舞蝶。
兼须巧会鬼物情,爱将清浅问东溟。文章已满行人耳,言语才及辄掩耳。虚名但蒙寒温问,病身坚固道情深。
《湘山野录》有一段记载:上指门额问普曰:“何不只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普对曰:“语助。”太祖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准备拓展外城,他来到朱雀门前,看见门额上写着“朱雀之门”四个字,就问身旁的大臣赵普:“为什么不写‘朱雀门’三个字,偏写‘朱雀之门’?多用一个‘之’字有什么用呢?”赵普说:“‘之’是作为语气助词用的。”赵匡胤听后哈哈大笑,说:“之乎者也,这些虚字,能助得什么事情啊!”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杞:周朝诸侯国,在今河南杞县。
⑵崩坠:崩塌,坠落。
⑶身亡(wú)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通"无"。寄,依附,依托。
⑷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之,的。忧,忧愁、担心。
⑸晓:知道,明白。
⑹若: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⑺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行止,行动,活动。
⑻果:如果。
⑼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耶: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指星辰。
⑽只使:即使。
⑾中(zhòng)伤:打中击伤。
⑿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⒀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积块,聚积的土块。
⒁四虚:四方。
⒂躇(chú)步跐(cǐ)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行;跐,踩;蹈,跳。
⒃行止:行动和停止。
⒄奈何:为什么。
⒅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一、其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相当于“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例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例2.秦贪,负其强。(《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相当于“他”“她”“它”。
例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己”“我的”。
例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例6.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勾践灭吴》)
(4)指示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这个”。
例7.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5)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那个”。
例8.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6)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其中的”,后多为数词。
例9.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副词。
(1)表测度,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
例10.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2)表反诘,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11.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3)表婉商、祈使,相当于“还是”“可要”。
例1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例13.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3、连词。
(1)表选择,用在句首,相当于“是……还是……”。
例14.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假设,用在句首,相当于“如果”。
例15.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4、助词,补充音节。
例16.既其出。(《游褒禅山记》
例17.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二.以
1、介词
(1)表动作行为的处置,相当于“把”。
例1.秦亦不以城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相当于“按照”“凭借”“凭什么身份”。
例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例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相当于“在”“从”。
例4.余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
(4)表动作行为的方式,相当于“用”“拿”
例5.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因为”“由于”。
例6.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率领”“带领”。
例7.欲以客往赴秦军。(《信陵君窃符救赵》)
2、连词,用法类似“而”,表示多种关系。
(1)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为”。
例8.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并列关系,相当于“又”,或不译。
例9.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3)表修饰关系,不译。
例10.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4)表目的关系,相当于“来”“用来”“以便”等。
例1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3、副词,同“已”,相当于“已经”。
例12.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固定结构
(1)以是、是以、以故、以此,意思是“因此”“所以”。
例13.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就赵》)
例14.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例15.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例16.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信陵君窃符就赵》)
(2)所以,有两种用法,一表原因,一表凭借。
例17.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例1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师说》)
(3)何以,意思是“怎么”“怎样”。
例19.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4)有以、无以,意思是“有(无)用来……的办法”。
例20.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例21.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5)足以,意思是“足够用来”。
例22.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游褒禅山记》)
(6)以为,“以为”后是动词或形容词结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以为”后是名词性结构,“以为”是“把……作为”的意思。
例2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24.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劝学》
三、之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他们”“它”
例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例2.人非生而知之者。(《劝学》)
(2)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
例3.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个”。
例4.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助词(1)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
例5.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2)结构助词,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相当于“得”。
例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8.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劝学》)
(5)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9.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例10.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6)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不及物动词或三字之间,凑足音节。
例11.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例12.公子勉之矣。(《信陵君窃符就赵》)
例13.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过秦论》)
四.为
1、介词。
(1)表被动,读作wéi,相当于“被”,常和“所”组合。
例1.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例2.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例3.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2)表动作行为的替代,读作wèi,相当于“给”“替”。
例4.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3)表动作行为的对象,读作wèi,相当于“对”“向”。
例5.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
(4)表动作行为的原因,读作wèi,相当于“因为”“由于”。
例6.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5)表动作行为的目的,读作wèi,相当于“为了”。
例7.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2.助词,用于句尾,表疑问语气,前面一般有疑问代词呼应。读作wéi。
是
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常见的兼词有以下五个——
1、诸、焉
2、叵、盍、耳
1.就(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却(例: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3.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如果(例:入则无法家拂士)
5.那么(例: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文言文虚词远不止14个。我简单列举一下也有十八个之多。如:一、而;二、何;三、乎;四、乃;五、其;六、且;七、若;八、所;九、为;十、焉;十一、也;十二、以;十三、因;十四、于;十五、与;十六、则;十七、者;十八、之;等等。
文言文的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就“而”字而言:
①用作连词,表并列、表假设、表转折、表递进、表修饰、表承接。
②用作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③用作代词,通“尔”。你,你的。
④用作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⑤用作语气助词,表示肯定语气。
高考中要注意的文言虚词主要有: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于、而、乃、其、则、且、焉、与、若、何等十几个虚词。这里没有a开头的。文言实词中有a开头的,比如“爱”是比较重要的实词,“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这个意项与我们现在一致。但“爱”还有“吝惜”之意,“爱”是多义词。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