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zhaodan
2014-03-06
在掌握住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为大家总结了高三政治复习资料,希望大家根据这些资料来进行针对性复习。
【单元特征】
本单元式文化生活的核心,我们学习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来进一步感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无穷的魅力,体会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中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力量。引导学生分析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税按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2010年高考我们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基本的观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及其意义;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极其重要作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这些知识点,考试频率高,主要是结合一些文化热点来考查,如:如2009年高考涉及到了藏族文化、两岸文化交流、奥运会等重大热点问题
【知识网络】
【考点扫描】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1.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这表现在许多方面。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汉字史书典籍
作用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意义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特点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文化思想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作用
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春秋战国庄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秦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儒家演说确立至尊地位儒家思想正式形成
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宋元时期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并在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的宋明理学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期的封建社会影响较大
明清西方近代文化思想传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2)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这也表现在许多方面。
A.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①中国文学艺术辉煌悠久的历史、丰富绚丽的内涵、鲜明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②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
B.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①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C.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2.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文化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文化包容性的意义: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深入理解】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比如儒家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历史上中国对所有的外来宗教都一视同仁,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都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自由传播。佛教之所以能够彻底中国化,显然是离不开儒家文化的宽宏包容。在中国的许多著名寺庙,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外在象征均供奉于一殿、一庭、一山之中,这不能不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的一个注释。
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即在与外来文化交汇接触时,既包涵兼容,又始终保留自身的体系和特点。佛教自汉传入中国内地,长期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相互影响、吸收,逐步演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唐代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期,外国的巨商学子云集中国。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融进了中国文化。此外,基督教传入中国,不仅没有动摇中国的家庭制度,反而接受了中国的祭祀仪典。中国的文化早就有兼取众长,以为己美的优良传统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张骞出使西域、玄奘万里取经、鉴真六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这些中外文化交流的壮举,正是中华民族宽厚兼容精神的生动体现。
【应用指导】
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用这个知识点可以用来分析我国政府倡导的建立和谐世界,加强文化交流,发展文化产业等政策,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指点迷津】
辩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华传统文化正在失去它的作用。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观念、新思想正在形成,如竞争意识、价值观念、金钱观念、开放意识等。这些新的观念给传统的思想和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2)但必须看到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和在于它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因此,中华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处在不断地建构之中,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时代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来丰富和完善自己,使其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魅力。
(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千百年来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仍然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如诚信观念、先人后己的集体观念等对市场经济发展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4)因此,上述观点是错误的。在新时期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再造中华文化的辉煌。
3.了解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1)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4)意义:各民族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补: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中华文化的作用)
【特别提示】
在中华文化的民族性问题上,基本存在着两个思维误区:一是认为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二是认为既然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那么各民族文化就是相同的。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但不等于民族之间文化无共性。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征,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1.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深入理解】
(1)爱国主义。
①含义:爱国主义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感情。
②作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它是民族凝聚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动员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③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2)团结统一
①含义:团结统一是指一个民族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拥护统一,顾全大局的互助合作精神。
②作用: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的精神,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3)爱好和平
①含义:爱好和平是指一个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处、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合作,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奉献的精神。
②表现:中华民族素来以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③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
(4)勤劳勇敢。
①含义:勤劳勇敢是指一个民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不惧艰难的精神。
②表现:中华民族历来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相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视为优良品格。
③作用: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业绩。
(5)自强不息。
①含义:自强不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
②表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周易》,反映了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创业追求、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
③作用:在历代中国人民的创业实践中,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应用指导】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因而,在新时期发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例如,弘扬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因此,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促进祖国统一为主旨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将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2.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1)重要性: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它是民族凝聚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特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3)主题: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中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3.了解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精神继续丰富和发展,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4.说明弘扬和培育民主精神的意义和途径。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⑥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①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结合新的实践要求,继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②人人都应该做民族精神的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③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④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⑤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注意借鉴、吸收各国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和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⑥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既不移根基又丰富发展。
通过这些高三政治复习资料,希望帮助大家对政治有更好更全面的了解。
相关推荐
2014年高考文综复习试题分析总汇
2014年高考文科复习备考方法
标签:北京高考文综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