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冲刺

2014高考语文考前押题:散文阅读

编辑:sx_mengxiang

2014-06-05

2014高考语文考前押题: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4分)

雪中六盘

张承志

离开沙沟和西吉滩,在大雪纷扬中,我们穿过了一片片斑驳错落的村寨,来到了单家集。一罐茶只喝了一口,我们便又穿过杨茂、姚杜,急急地前进了。干燥的雪在脚下“喳喳”作响,问答间已经能辨出方言的差异。西吉一别,即是隆德。我们踏着硬硬的薄雪,背上行装迈开大步,搭上手扶拖拉机越过隆德。我们的心在六盘。

人间的事就是这样,当一切都已远逝,当新的世界像江河浪涛一样卷持着自己浮沉而下的时候,人们有时会回忆起一个遥远的印象。随着成年,随着见识和缺憾的积累,人们会开始懂得这印象的可贵。因为它只这么闪烁一瞬,然后就消失,就熄灭,就永远失而不得了。它在消失和熄灭的时候,带走了你的一份青春和历史,当你知道已经真的失去了它的时候,你会感到额头上又添了一道皱纹,你的生命又衰老了一分。

我感谢六盘山,因为在我顺着它腰肢的崎岖小道向上攀登时,它为我唤醒了一个已经沉睡了的印象。那是一个十八岁的我,背负着六十斤重的行囊,在岷山山地的一座高山上行走的印象。六盘山雪路泞滑,路边灌木枝条上凝成银白的雪柱,山岩状如冰雪雕塑,白雪为悲壮的贫瘠山体披上了外衣,山间弥漫着沉甸甸的浓雾。眼前的景象,还有那急促的喘息和背上的汗水,双腿的沉重,都强烈地向我的肉体和心灵唤起着那个印象。那一天,我和一个背着一篓煤炭的农民并肩走在大雪覆盖的岷山道上,那农民被压弯的背和煤灰染黑的脸上流淌的道道汗水,还有那双在黑污中朝我闪着善良憨实的目光的眼睛,曾经给年轻的我带来过撞击般的感触。从那以后近二十年过去了。像我这样的人也能说:近二十年过去了。荒凉的岷山道,雪封的远山近村,脚上的冻伤和背上的重负,连同那个脸膛黑污,眼睛和善的驮炭人,都被忙碌的生涯淘去了,淡忘了。我只是朦胧中觉得自己心里似乎还存留着什么,它常常使我在奔波中稍稍定神的一瞬感到惶惑。

所以我感谢六盘山。哪怕是短暂的接触也好,哪怕我还远远不能洞知和理解;尽管我仍然只能再去投身于我的奔波世界,尽管我深知当我们在顶峰欢呼雀跃之后,朝下山道上迈出一步就有可能是对这座山峰的永诀——我仍然感谢六盘山。它在我成年的心里唤醒的那个印象已经再也不会沉睡了。当我望着在雪幕后雄伟的、缓缓升起的、那颜色灰蒙的静默大山,望着它身上鳞甲般的丛丛树木,望着它襟裾下茫茫无际的大地上不可思议的梯田村庄的地图时,我久久地想着这近二十年的时光里经历的一切。从岷山道上那背炭的农民开始,一直到沙沟乡面容坚忍的哲合忍耶回民,许许多多的熟识面影,仿佛在向我启示着什么。

来到和尚铺,回首望六盘,顶峰和山口已经被山峦遮住了。想起昨天夜宿的杨河乡,只觉得天关难越。眼前路分三岔,固原城已经举步可接。我知道,此别六盘山就是告别西海固;前面虽路程尚远,但我这次严冬远行的计划已经结束了。

巍巍六盘山还在冬雪中无言地默立着,荒瘠的岭脉沿着路左一字排开。我没有多少惊喜或可数的收获,但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实的宁静。

再见,我质朴、刚强的六盘山!

(选自《风土与山河》,有删改)

1.简析首段在文章中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的句子。(6分)

六盘山雪路泞滑,路边灌木枝条上凝成银白的雪柱,山岩状如冰雪雕塑,白雪为悲壮的贫瘠山体披上了外衣,山间弥漫着沉甸甸的浓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何理解第段中“我没有多少惊喜或可数的收获,但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实的宁静”的含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在文中反复表述“感谢六盘山”,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4分)

远去的蝉鸣

姚国禄

炎热的夏日午后,蝉振动着它那薄薄的羽翼,像是在弹奏一曲动人的乡村音乐,琴音从树林里发出,像长了翅膀一样,旋即传遍村庄里的每一个角落。古井边的林子里,也有蝉的鸣叫声,从村庄到庄稼地,到处都是蝉的声音,这悠长而邈远的声音,竟是发自微小的蝉,这着实让我吃惊,让我感动。

多年来,我一直对我熟悉的乡村的蝉鸣充满了敬意,它就像我童年飘飞的梦影,在我记忆的数据库里一幕幕地回放,声音一浪高过一浪。那时候的乡村,天蓝水清,芳草如茵,看不见一丝的污染,蝉鸣就像漫山遍野生长的庄稼,永远充满生机。从初夏到深秋,我不知道,那些一天到晚都在聒噪的蝉,究竟是在为成熟的季节喝彩还是在为丰收的美景奔走呼号?我惊讶于那些蝉的执着、坚忍。许多时候,乡村的蝉鸣总会让我想起热烈的夏天来,我喜欢乡村的蝉鸣就像喜欢儿时母亲给我做的千层底布鞋,那感觉带着泥土的韵味。我总觉得那撩人心扉的蝉鸣只有在我的乡村才可以肆意地放大,而城市的蝉鸣是微弱的,那声音甚至带着几分虚假,虚假的蝉声怎么会引起我们心灵的共鸣呢?

小时候,村庄里的蝉多得数不胜数。初夏时节,一场喜雨过后,我便会看到村庄的大树下爬满了幼蝉,它们从深深的地下钻了出来。那些刚从地下爬出的幼蝉,身体非常孱弱,它们慢慢地从地下爬到树上,把大树作为它们的依托,过一段时间它们就会脱掉一次壳,进行它们生命的蜕变。说来蝉这一生也非常不容易,每一次的蜕变都是艰难而痛苦的,为了增加生命的活力,它们一生中必须要蜕变几次,这是自然赋予它们的生命规律。我们古代三十六计之一的“金蝉脱壳”,大概说的是蝉会用一种假象来迷惑人,殊不知,蝉是没有那么高的智商的,甚至没有一点自己的思想,它之所以脱去躯壳完全是生命过程中的一次痛苦蜕变,这本不足为奇,只是人们对它的认知还停留在一种表象上。

我曾经在古诗里寻找过一些蝉鸣的影子,比如白居易的《早蝉》:“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六月初七日”,时令应该是初夏吧,初夏听到的蝉鸣也算是早蝉的声音了,所以,白居易把这首诗命名为“早蝉”不无道理。当然,古代将蝉鸣写进自己诗歌中的诗人远不止白居易,多情的诗人们早已把蝉鸣美化到了一种高度,而今我循着他们思想的足迹,在亦步亦趋中打捞着我心中的蝉鸣,这多少有些东施效颦的嫌疑。

一个夏日的午后,我走进一座寂寥的山林,偌大的一座空山,没有人语,山林静寂,树影婆娑,只有花香鸟语,溪水叮咚,像是在诉说着这个热情的夏天的静态之美,而四面起伏的蝉鸣正在穿越山涧,声音带着些许的夸张,那拖着长音的嘶鸣在山谷久久回响,就像大山拟就的宣言,气壮山河,激越豪迈。我听着鸟声、蝉鸣,感受着自然的天籁之音,心中的红尘物欲正为这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所净化。

而今,在乡村,蝉鸣日渐稀少,人们已很难看到蝉的踪影,许多村庄已成了废墟,那里再也听不到蝉在枝头歌唱,村庄的水塘干涸见底,没有了蛙鸣,过去村庄里茂盛的树木全被砍伐一空,废旧的村庄里也很少看到飞鸟,许多村民住进了钢筋和水泥建造的楼房里,他们远离了村庄和树木,远离了曾经生活过的多情的土地,过去曾经以蛙鼓蝉鸣引以为豪的乡村开始变得沉寂起来,加之化肥、农药的滥施滥用,乡村许多曾经美好的物种正在消失,人们很难再听到那缥缈在村庄的蝉鸣了。

一个失去了树木的村庄该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这是蝉的悲哀还是人的悲哀。

(有删改)

5.简析文章第1自然段中关于蝉声的描写。(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乡村蝉声的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章第4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作者在文章最后说:“一个失去了树木的村庄该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这是蝉的悲哀还是人的悲哀。”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题专项专练22

1.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本段重在描写作者在风雪中艰难而急切地赶路的情形,从侧面表现了作者对六盘山的向往之情。同时,也为后面写六盘山以及议论和抒情作铺垫。

参考答案:①写出了作者不畏风雪和路途艰难而急切地赶路的情状,表明了作者对六盘山的向往;(3分)②为下文作者登六盘山和议论、抒情张本(作铺垫)。(3分)

[借题发挥]

散文“开头段”五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④引出下文;⑤与下文形成对照。

2.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指出语句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衬托等;②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动词、形容词、副词和数词等进行分析;③分析语段的语言特征,如朴实自然、清新活泼、典雅庄重、含蓄深沉等;④分析语言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深化主旨、化无形为有形等。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点面结合的手法,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有“悲壮”“沉甸甸”等,考生抓住其中的两点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①从“路”“枝条”“山岩”等写到整个山体,点面结合,较全面地描写了雪中的六盘山;②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景,“悲壮”突出了六盘山的贫瘠,“沉甸甸”表现了“浓雾”的湿重;③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山岩”比作“冰雪雕塑”,赋予“白雪”人的情态动作,形象生动地描摹了六盘山的雪景。(每点2分)(从其他方面作答,合理亦可)

3.解析:本题考查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理解语句的含意不能脱离语段和文章,要善于抓住句子所在的段落,注意其相邻语句的隐含信息及其与该句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把握和阐述语句的含意。解答本题可抓住“没有多少惊喜或可数的收获”和“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实的宁静”来分析,着重分析产生这些感受的原因。

参考答案:①匆匆赶路,短暂接触,对六盘山远远不能洞知和理解,所以说“没有多少惊喜或可数的收获”;(3分)②六盘山在作者成年的心里唤醒的坚忍善良的印象已不再会沉睡,心灵找到了寄托,所以“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实的宁静”。(3分)

4.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做好此类题目,研读文本是基础。答题时要基于对文本的理解,不能脱离文本作探究。

参考答案:①六盘山唤醒了作者心中已经淡忘了的美好印象;

②六盘山让作者思考过往的人生历程;

③六盘山让作者汲取了前行的力量;

④六盘山启示作者关注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

⑤六盘山激发了作者的寻根意识。(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

5.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这一段,分析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等,明确所写事物的特点,然后分析其中蕴涵的情感。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夏日午后的蝉声像乡村音乐一样优美而动听,蝉声悠长邈远,表达了作者对乡村蝉声的喜爱之情。(6分)

[借题发挥]

6.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找准答题区间,然后再进行概括。本题的答题区间主要为第1、2、5自然段,从中找出关于蝉声的描写,或直接从中摘取关键词,如第1自然段中的“悠长而邈远”;或对关键语句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悠长而邈远;充满生机,不虚假,撩人心扉;激越豪迈,能净化人的心灵。(6分)

7.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作用类试题,一般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从内容上来看,第4自然段主要写白居易等诗人把蝉声写入了自己的诗歌中,并将其美化到了一种高度,由此可见他们是非常喜欢蝉声的;从结构上来看,此段引出了下文“我”对蝉声的寻觅与“打捞”。

参考答案:说明蝉鸣也是诗人的钟情之物,它在诗词中为诗人所美化;引出下文“我”对蝉声的寻觅和“打捞”。(6分)

8.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和探究能力。解答此题,需先理解句子的表层含意,然后再挖掘其深意。本文主要写的是因为人们破坏环境,蝉失去了栖身之所,作者为再也听不到乡村的蝉鸣而伤感忧心。文章最后一段话,恰恰写出了作者的这种伤感和忧心。回答时既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又要适当联系现实。

参考答案:一个村庄失去了树,蝉没有了鸣唱的地方,这是蝉的悲哀,也是村庄的悲哀。作者为在乡村很难听到蝉鸣而伤感,更为人们乱砍滥伐,污染环境,让蝉等物种失去栖身之所而痛心,人类的行为最终会影响自己的生存,这又是人类的悲哀。这句话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发人深省。(6分)

相关推荐:

2014全国高考语文押题卷(一)[1]

2014全国高考语文押题卷(二)[1]

标签:高考冲刺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