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03-18
9.莫言的文化创作拥有深厚的地域和民间渊源,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主故事融会在一起,从“高密东北乡”的历史与现实中提炼出富有张力的“民间深层经验”。这表明
A.丰富的想象力对文化创作起决定作用
B.文学创作是可以脱离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
C.“民间深层经验”体现文化创作的主观性和社会的物质性的统一
D.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是对其家乡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描述
【思维过程】A错误,丰富的想象力属于主观范畴,不能起决定作用;B错误,文学创作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不能脱离社会;D中的“客观描述”的说法错误,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是莫言主观创造的产物;C本身正确且符合题意,入选。
【答案】C
10.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下列说法体现这一方法的是
A.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B.为官发财,应当两道
C.四面出击,全面突破 D.反腐要“老虎”、“苍蝇”一起打
【思维过程】A体现了实践的重要性,B体现了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C体现了全面的的观点,D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故选D。
【答案】D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抗战。随着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1945年中国取得抗战全面胜利。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1985年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发表谈话,承认侵略并道歉。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侵略”的定义在学术界或国际上都没有定论,在国与国的关系中,从不同角度看这一问题的结论也不同。回答11-12题。
11.关于这一段历史,说法正确的是
A.战争中的中日双方只有斗争性没有同一性
B.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是战争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C.抗日战争的结束表明中国社会主次矛盾发生转化
D.中日之间的矛盾始终是1937年以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思维过程】A错误,战争中的中日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B错误,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是战争发展过程中的量变;D说法不符合实际,不选;C本身正确且符合题意,入选
【答案】C
12.安倍晋三的言论意在为日本的侵略历史翻案,体现了其
A.否认历史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
B.历史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思想
C.关于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思想
D.英雄创造历史的唯意志主义观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历史唯心主义。日本侵略中国是不争是事实,安倍晋三对“侵略”定义的言论,意在为日本的侵略历史翻案,体现了其否认历史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A正确;B、C选项材料未体现;D说法错误,英雄创造历史否认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
【答案】A
非选择题部分(共160分)
13.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体现了国民总收入在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根据图2,概括1996年—2010年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分配份额的整体变化趋势。(4分)
(2)从2010年到2020年,若在国民总收入实现倍增的同时,居民收入所占份额从45%逐步增加到65%,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应 (小于、等于或大于)国民总收入年均增长率。
(3)如何通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6分)
(4)运用“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努力“增加居民收入”。(14分)
【思维过程】本题通过曲线图分别从经济生活和生活与哲学角度,命制了四个问题,考查学生对国民收入分配、社会公平、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等相关知识的理解。 第一问要求学生根据图2,概括1996年—2010年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分配份额的整体变化趋势,对图2曲线要分三段去解读,1996年到2006年呈下降趋势,2006年后有所上升,2010年后又呈下降趋势,最后得出结论,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我国初次分配当中,努力增加居民收入。 第二问,是个填空题,要求在小于、等于或大于三个选项中选择一个,若在国民总收入实现
倍增的同时,居民收入所占份额从45%逐步增加到65%,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应该大于国民总收入年均增长率。
第三问要求回答如何通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回答这一问题,根据教材基础知识回答即可。回答时要注意以下两个要点:(1)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2)初次分配注重公平的重要举措: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第四问要求学生运用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回答这一问题,可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要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角度进行解答。
【参考答案】(1)【评分量表】略
答案示例一 整体来看,居民收入分配份额呈下降趋势
标签:重庆高考文综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