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liujy
2015-11-03
人口变动可分为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以下是人口的变化专题练习题,请考生及时练习。
例1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在一亿之内,一般在7000万以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增到3亿,出现了清朝时期的人口高峰。
材料二 开发边陲,推广种植高产作物番薯、玉米,中国人多食粮食少食肉的生活习惯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
(1)乾隆年间的中国能否养活今天的13亿人口?为什么?
(2)中国人若是有少食粮食多食肉的生活习惯,则乾隆年间的3亿人口数将会怎么变化?
(3)总结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解析】 本题以历史材料考查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和在历史事件中的体现。乾隆年间虽然出现了人口的高峰,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现在低很多,所以其并不能养活现在生产力水平下能养活的13亿人口,这是因为环境人口容量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如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开放程度、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
【答案】 (1)不能;资源种类和数量少(粮食产量低),科技水平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对外开放程度低,国外资源流入少等。
(2)人口数量减少。
(3)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开放程度、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
针对训练1 下图是我国部分省区的人口承载状况(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人口承载密度之比)及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人口流向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省区是( )
A.云南 B.广东
C.广西 D.福建
(2)该省区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
A.矿产丰富,经济发达
B.耕地面积广阔,水资源丰富
C.资源丰富,消费水平低
D.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
(3)引起图中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分布的差异 B.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C.自然环境的差异 D.消费水平的差异
解析 第(1)题,广东经济发达,是我国人口密度较大的省区之一;从图中又可以看出,该省区的人口承载水平较低,这说明该省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几个省区中最大的。第(2)题,广东的矿产、耕地等资源条件并不丰富,但是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因此环境人口容量大。第(3)题,图中的人口主要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区迁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广东,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
答案 (1)B (2)D (3)B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例2 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人口学家提出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联系相关知识完成(1)~(3)题。
(1)根据广州有关规划,到202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应控制在1 500万以内。应该说,这“1 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是环境人口容量
B.该指标与对外开放程度成正比
C.该指标与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成反比
D.该指标与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成正比
(2)估计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在于( )
A.指导农业生产 B.引导消费方向
C.制定人口战略和政策 D.指导帮助扶贫
(3)下列国家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主要措施符合国情的是( )
A.巴基斯坦——适度消费 B.丹麦——发展科技
C.法国——对外开放 D.海地——计划生育
【解析】 第(1)题,根据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分析,可知B项正确。第(2)题,人口合理容量的提出有助于制定区域人口发展战略和人口政策,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第(3)题,为保持合理人口容量,发达国家应适度消费,发展中国家应控制人口数量,巴基斯坦、海地为发展中国家,丹麦、法国为发达国家,据此可知D项正确。
【答案】 (1)B (2)C (3)D
针对训练2 读下面两图,完成以下问题。
(1)图①中A岛所在国家领土面积约37.7 万km2,人口约1.27亿,图②中B河下游所经国家领土面积约100 万km2,人口约0.69亿,简述A、B两地的气候及人口密度差异。
(2)目前两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及人口问题有什么不同?
(3)A国领土狭小,但环境人口容量比B国大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两国保持合理人口容量制定人口战略的侧重点分别为A________、B________。
解析 根据经纬网及面积、人口、地理轮廓等信息,判断A为日本,B为埃及,联系两类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分析,日本为发达国家,埃及为发展中国家。
答案 (1)A为日本,属季风气候,雨热同期,B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北部沿海为地中海气候,A地人口密度远大于B地。
(2)日本为现代型,人口老龄化突出,劳动力短缺;埃及为传统型,人口增长过快。
(3)日本科技教育发达,经济高度开放,积极利用外部资源、国外市场。 提倡合理消费 控制人口增长
人口的变化专题练习题及答案的所有内容就是这些,精品学习网希望考生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
相关链接
标签:高考地理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