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地理 > 高考地理试题

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地理12月月考试题(含答案)

编辑:

2015-12-26

16.对美国农业区域专门化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追求生态效益                 B.便利的交通条件

C.追求经济效益                 D.完善的制度、法规

17.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相比,东北地区建设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A.交通发达     B.单位面积产量高     C.水热条件好     D.人均耕地面积大

18.中国东北地区今后粮食增产的根本途径是

A.发挥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提高单产    B.积极开垦荒地、沼泽地

C.实现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D.改变耕作制度,实现一年三熟

根据美国卫星拍摄的最新冰山照片显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冰川开始融化,部分冰山从南极大陆边缘厚冰层中解体出来,并向附近海域漂移。据此完成19—20题。

19.监测冰山移动方向和速度最好采用

A.飞机       B.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        D.全球定位系统

20.对冰山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移动方向预测主要应用

A.GIS        B.GPS                 C.RS          D.数字地球

下图是我国四个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典型模式,据此完成21—23题。

21.在图示的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四种典型模式中,“珠江三角洲模式”是

A.模式a          B.模式b         C.模式c         D.模式d

22.四个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共同特点是

A.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B.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

C.政府投资促进城市化               D.人口迁移导致城市化

23.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四个地区城市化过程中都出现的问题是

A.资源短缺      B.劳动力短缺      C.环境质量下降     D.农产品供应不足

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地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比重图,回答24—25题。

24.1998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

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                 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

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             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

25.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

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             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

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             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

缺林!缺水!缺土!缺粮!缺钱!贵州石漠化地区近千万群众面临着生存挑战。该区岩溶地貌发育,石山面积广大,成土速度缓慢,植被覆盖率低,降水集中,多暴雨。加之人口不断增多,毁林开垦、过度采伐、烧山、放牧、乱采石矿等人为破坏严重,致使有限的石山森林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完成26—27题。

26.贵州石漠化的人为原因有

A.毁林开垦、过度采伐                   B.成土缓慢、石山面积大

C.降水集中、多暴雨                     D.人口减少,劳动力不足

27.遏制贵州石漠化蔓延的措施有

A.加大开垦,控制放牧                   B.增加石矿开采量

C.迁入人口,增加劳动力                 D.退耕还林、还草

安徽作为传统的中部大省,自20世纪以来,安徽的区域发展战略几易其稿,最终确定了“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的方向性目标。安徽一直期望通过皖电东送工程带动两淮(淮南、淮北)煤炭基地开发和皖北经济发展,以及通过能源输送来加强与长三角的合作。下图为泛长三角核心城市空间分布图。据此完成28—30题。

28.对于安徽,皖电东送工程在短期内会带来经济上

的较高收益,但从长期来看主要的不利影响是

A.加重交通运输负担

B.水土流失加重

C.加剧水资源短缺

D.加剧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29.泛长三角的西部地区为了在区域合作中更好的

发挥,应主要发展的工业是

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          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

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

30.安徽“东向发展”指向确定的主要原因是

A.与中部地区距离远,联系不便

B.与中部地区发展阶段不同,不利于区域产业协作

C.与长三角产业结构差异较大,利于区域产业协作

D.与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阶段相似,利于学习借鉴经验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