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2012-05-07

  四、(23分)

  11.把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译文:

  (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答案】(1)熊鼎到任,上奏罢免了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部贪官污吏得以肃清。(2)皇帝派遣使者慰问他,赐给他裘皮帽子,又派遣中使赵成召回熊鼎。

  【解析】(1)句中难点有“奏罢”“不职”“数十辈”“列部”,这些都是理解句子的关键,“奏罢”是两个词,“上奏并罢免”之意;“不职”意为“不称职”,是“不称职”的省称;“数十辈”难理解关键是“辈”字难理解,其实根据文章大意,很容易理解为“数十人”;“列部”就是“各个部门”之意。整体理解句子,抓住上下文,特别是上文“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就能理解主人公去山东上任,主要是监察官吏。(2)此句几乎没有什么难理解的词语,对译即可。

  【点睛】“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个考点年年必考,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考查。要做好这道题,就必须养成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如“单音词”意识,利用古代文化常识理解内容的意识,自觉运用“实、虚词知识,句式知识、史传文知识”的意识,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沟通的意识,古今生活沟通的意识。尤为重要的是整体阅读理解的意识,不注重整体理解,就可能从开始就错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

  【答案】(1) 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或答“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这一句作答案是“答非所问”!)。简要说明如下:上阕首句写“秋阴向瞑”显然是天光昏暗,下阕首句写“更深寂静”显然是夜深人静,综合起来看,词人是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来写的。(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解析】两道题目都比较简单,都问的是写法,且互为补充。整首词是典型的“情景交融”之作,以景写情,情感调子低沉、凄清、孤独。全词线索分明,由傍晚时分到更深夜半,傍晚天光昏暗,一庭凄冷,寒声阵阵,又没有亲人(或友人)的音信;更深夜半时分,人们各自走远,主人公独对孤灯,难以入眠,孤独凄清之情深矣。

  【点睛】“古诗词鉴赏”是每年必出的经典题目,在中华文化弘扬全世界的今天,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人是诗意的民族,中学生应该积极主动的继承和发扬这一笔优秀的文化遗产。何况古诗词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形成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鉴赏古诗词的水平,就必须经常诵读、涵泳,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相关知识,要真正进入古诗词的意境中去,而不是小学生、初中生的泛泛而读。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题计分)

  (1)得道者多助,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 。(《孟子•公孙丑下》)

  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乱花贱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_____________,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辛苦遭遇逢起一经,____________________。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答案】(1)失道者寡助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谁家新燕啄春泥 浅草才能没马蹄(2)三十而立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干戈寥落四周星 身世浮沉雨打萍

  【解析】这些经典诗词名篇名句几乎都来自课内,基本上都是初中学过的。高三备考要注意经典诗词、文章的总结回顾,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之,特别是一些容易搞错的字词,比如这几句中的“畔”“啄”“寥”等。

  【点睛】“名句名篇”的识记背诵涵泳,是建立在整体理解的前提之下的,没有理解,背得再多,也无济于事。因此对于这个考点,要注重整篇整体的理解把握,明白其思想性、艺术性。这样做不仅仅是这道题的分拿到了,也为写作积累了大量素材,何乐而不为呢?